網頁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 遇到煩惱如何轉念?】

如果說婚前這個男人好好的,婚後卻變了個樣,沒有責任感、暴力、外遇(看到不安穩相)。你可以用以下幾個原則,去看待與轉換(先認清四項事實):

一、 我執人人有:承認人是有我執的,所以我的老公也是會有我執。就像我希望男人對我如何,搞不好他也希望女人對他如何。男人有男人的我執,女人也有女人的我執。所以兩個人的想法搭不上,不見得別人百分百有錯。自己沒責任嗎?
男人喜歡女人溫柔,一個溫柔可以抵一百個白癡;雖然女生替男生做了很多事,可是她的脾氣如果不好,結果做了一百件對男人好的事,但是抵不過一件發怒、潑婦的樣子,就可能讓男人完全打退堂鼓。類似於佛經說:「無量的功德,一念瞋心起,剎那皆燒盡」,這就是男女我執各別,所以感受大不同。

二、 控制力各別他控制情緒的能力跟我控制情緒的能力都不太好,因此兩個人都有過失。

三、背景影響人:他處理方法的方式,可能受到他來自家暴家庭的影響,所以他現在以家暴的方式與我對立。而我來自健全的家庭,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家暴的樣子,可是他卻很習慣。

四、業力不思議:有時候也不是他故意如此「不合理(禮)」,而是我們兩個人過去的業,相互累積、影響所導致的。這需要慢慢以耐性、忍辱及佛法的修持,才能從根源上給予澈底的化解。


 接著再如實的「轉念」:


詮釋對方立場:縱然有這四個原因(我執人人有、控制力各別、背景影響人、業力不思議),讓我們產生對立,但也不一定就會造成我們今天這個樣子。一定還有現前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我逼他太緊或太怎麼樣----所以我得誠心改變自己。雖然他的行為「客觀的說」是錯誤的,但是我也決定有一部份的責任! 

業果真實不虛:我執人人有、控制力各別、背景影響人、業力不思議,四個原因都是由業累積而成,既然如此我就用業去改變吧!把一切苦當作老師、當作消業,當作生命成長與謙卑的資糧。它雖「逆」我而來,我則「順」業而受!
這就是解脫的觀念與方法。所謂的佛法修行,就是透過拜佛、念佛、誦經、拜懺的沈澱(止)與思想導引(觀),使我們漸漸能明白以上的道理、方法。同時也透過透過拜佛、念佛、誦經、拜懺等冥冥中的消業與加持,逐漸的堅定我們的心力與決心,使我們能在遇到煩惱時,都能如是的轉念。


文 / 法藏  節錄自 2011年5月5日於成功大學演講》
圖 / 楠西萬佛寺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 真實皈依 】

有人學佛,懂得努力修行,乃至也能講說佛法,但是就是不懂、不願意皈依:不皈依於佛、不皈依於法、也不皈依於僧,就可能只皈依他自己。

乃至於已經出家的人,甚至也不是真正懂三皈依、往往只皈依自己,都只依照自己的「想法」、「經驗」在講說佛法,事實上卻是違背佛法而說。


雖然也看似用功讀經、研究法義、拜佛、拜懺、參禪等,然而卻可能只是「依於己見」在「做功課」而已,這並不是真正的「依止佛陀教法」在修行!也不是向於三寶所教導的畢竟解脫,以及自利利他的方向;而是向於「我執」、「名聲」,希望聽見人家說他很有道心、得到別人對他的虛榮讚歎罷了!

所以進入佛門的「真實皈依」,並不僅是領取到「皈依證」而已,而是要能將法入心~不論是初入佛門的人亦或一切修行的老參,都應該要深刻體解與憶念皈依三寶的深意,隨時檢視自己是否依立在這樣的「皈依實義」上修行佛法。

文 / 法藏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 事在人為 】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敗,不會只有你單一的力量而已!每一件事情的好或壞,也絕對不會永遠一成不變!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無常,以及變動的因緣。

然而這一切並不是冥冥中的定數,都是隨著「心」以及過去的「緣」而相互牽動的,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論!

我們的緣雖不好,但如果我們的心好的話,慢慢的將可以改變業緣;若我們的緣很好,可是我們的心卻不好的話,好緣也終將變成惡緣。

所以,「心」操之在我,精進地修心:慚愧、懺悔,觀無明、觀無常,那麼一切的因緣,我努力就是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勿須強求。

所以佛教不講「命中註定」,命中固然有種種過去、現在所造的業力因緣在牽引著我們的生命,但沒有「註定」這回事。

釋迦佛有「註定」成佛嗎?佛陀是「努力修行」而成佛!那我們「註不註定成佛」?當然也是看我們努不努力了!沒有所謂註定,一切「事在人為」!

文 / 法藏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 佛教經典要從何看起?】

居士請問:

法師,阿彌陀佛!我想請問師父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常常覺得佛教的經典很多很多,可是不知該怎麼去修持,才有一個系統,因為這邊讀一點那邊也學一點,好像對整個佛學沒有很有系統的了解,對學佛上好像就這邊一點那邊一點,可是沒有人有做一系列的教學,比方說有時人家說什麼什麼好,我們就去學,可是改天又有人宣揚別的好,又會想說這個會不會比較殊勝,可是總覺得都沒有全盤了解,對於這個狀況,不知該怎麼樣才好,祈求師父開示。

衲回答:

你得先自問:

目前,你需要從佛法中學到什麼?然後再依需要而找相應的佛法。
若無法自我回答,建議你除了還是要繼續自問外,不妨先誦持一部自己覺得「較」相應的大乘經典,暫時不要聽、看太多太雜的教法。否則可能越看越亂。


文 / 法藏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 心無所依的樣態 】

批判的心靈是對立的,

對立的心靈是苦惱的;

苦惱的心靈不得法義,

不得法義心無依止處。


文 / 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