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
有能力的、富有的人,對社會上的弱勢,天生就有照顧與協助的責任,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投入對弱勢的關懷,也正是身為佛教徒不可旁貸的承擔!
這不是責任,這是身為佛教徒的自然的反應,是佛教徒心中「善」的自我呼喚,那正是佛教徒內在覺性的甦醒。
文 / 法藏
嘴上無瞋出妙香,
臉上無瞋是供養。
講話柔軟、善巧,
能令人相處歡喜。
態度謙卑、調柔,
能令人相處自在。
文 / 法藏
居士請示:讀誦經典前該做怎樣的心理引導?
衲回答:
《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因無始劫來,我們的無明妄想,造作了種種的業,繼而感招種種的苦報,便在六道中輪迴不休。古人常以銅鏡來正衣冠,而修行人應藉由誦經,來檢點三業上的過失,真心的懺悔、改過向善。
若能在誦經前先禮佛、靜坐,有助於收攝躁動的身心。讀誦經典時(最好焚香)、正身端坐如對聖容。默念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再來以專注、恭敬的態度去讀誦,乃至發心回向上報四恩、下濟三途。
發長遠心讀誦大乘經典,亦應在平時多思惟法義,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如此不僅能成就無量功德、福報,也將菩提善根深植在自己的八識田中,成就自利利他之行,福慧雙修,圓滿佛菩提。
文、圖 / 法藏
法華經為諸經之王,成佛之秘藏、諸佛之心髓,因此經中字字皆為顯十方如來秘密法藏而存在,故字字稱〝寶〞。
當吾人了解並憶念斯意,身、口、意三業清淨專注,虔誠恭敬地禮拜時,即是對大乘究竟實相之理的甚深作意與仰承,在禮敬的當下,正是中道實相的具體展現!
此非聲聞小教或權乘佛法能比,故其功德甚深不可思議。若能以無所求之心,憶念此理直心恭敬地禮拜,自然能生起不可思議的修行利益。
文 / 法藏
圖 / 僧伽林流通之法華經
對於一個平時少於拜佛、誦經,乃至未有靜坐觀心、依教修止觀經驗的平常人而言,隨境起伏是必然的。
是故建議除了聽聞佛法、正思維外,更應該要有拜佛、誦經,乃至靜坐觀心等定課。
或者可以透過每日寫〝修行日記〞的方式,多與自己對話(少在網路上充知識、比口舌),使令自己能增上自我覺照力、反省力,並具足慚愧心及懺悔心。
平常亦要多練習檢查自己起心動念的能力與習慣,若發現有違背佛法處,當立即生起慚愧心,默求三寶加被使自己有能力改過。
文、圖 / 法藏
要成就佛道必先親近善知識,從善知識聽聞正法,把聽聞之法經常憶念及如理思惟,再將思惟後的勝解依法起修。
同時亦需瞭解皈依三寶的真實意涵,以及受五戒後、能依戒法而行。最後,要發大心受菩薩戒,種下大乘菩提心苗。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咒語的感應,來自於自我覺性的開發。
可以視為是吾等覺性與法性理體的相互交融,
也是吾等佛弟子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一種方便,它的功德相是煩惱的減低,以及悲、智的增長。
但,並非神秘主義者所說的〝神秘經驗〞的產生,更不是民間鬼神信仰者所認為的「與菩薩產生〝對話〞」!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佛像
「止、觀」能夠讓你奔馳的心念集中合一。
制心一處,讓你能清楚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無常」真切感。
凡夫的我們,若不知修行,則每天總是行屍走肉般,過得渾渾噩噩~ 早晨,昏沉無知的醒來,起床後準備理家、上班等事.....開始匆匆忙忙、昏頭轉向的一天:要為肉身打理三餐、要與人際應對進退、要和自心的三毒打交道、要跟世間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交戰...... 諸多的心情、意念起伏,無一刻停息、稍歇。在紛亂浮動的妄識裡,我們一直沒發現真實自己身、心瞬息萬變的樣貌!
運用「止、觀」的修習,你會確切的感受到一個「無常、變動不拘的你」。當你能夠漸漸讓變動的心冷靜下來,安穩的停在一念、一所緣境上時,就會有一個安穩、輕安和不躁動的心相,此時繼續的微細觀察身、心相貌,就有機會看清楚身、心無常、無我的「真相」,也才能發現那個「我」到底是誰?從而真正明白「生命」的真正價值。
此時,女子不會再耍女人驕氣,時時需要他人關懷;男眾也不會再貢高我慢,毛毛躁躁欲動不安。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看到自己了」。
這就是一種甘露門,能夠「讓自己真正的沉澱下來」,多好!
文、圖 / 法藏
聽聞正法、慎思明辨、親近三寶、結交具足正見正行之道友,培養厭離心及大悲心、不貪急功、不迷神異、不盲從名望及群眾、亦不愚傲自是。
先三皈,後受八關齋戒→五戒,有空多到寺院服務、供養三寶,在家有固定功課(念佛、拜佛及誦大乘經為主),世間事則敦倫盡份,把所學佛法實際運用在生活中。茍能如此,必不致於空費光陰,走錯路矣!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南部志工團隊
學佛,只是很單純地:
因「聞」而「思」,
由「思」而「修」,
在平常與平淡中,
有著一份時時覺醒的正念,
那是從改變你的邪見和我執做起的。
文 / 法藏
現今我們處在五欲(染緣)熾盛的時代當中,環顧四周:
造諸不善業者為數眾多,而修習善法者少。
修習善法者為數眾多,而有心修學佛法者少。
修學佛法者多,但是真心向道者少。
真心向道者多,而能堅持者少。
能夠堅持者多,但能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少。
果能如此堅持到最後才可稱為真修道者是名大丈夫。
文、圖 / 法藏
古德有云:「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只有一分;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只有一分;夢中功夫十分,到臨終時功夫只一分。」
在夢境之中,當惡緣當前,你瞋是不瞋?染境現前,你守是不守?若起一念:「僅此一次,下不為例,反正只是夢。」若真是夢,何以今生仍流轉於此?
是禪宗的「魔來魔斬」?是密宗的「不垢不淨」?還是淨宗的「一句彌陀念到底」?抑或是凡夫的「瞥爾隨他去」!若不老實修行,此宗他宗,通通無用!
修道人,修得快與慢,是一時無法勉強。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欺!若只是自以為是地盲修瞎練,雖虛應得他人,怎虛應得自己?雖妝點得了門面,又如何妝點得了因果?此夢今生若不醒,何生能醒?若待來生再醒,恐怕已是百千萬劫之後,寧不懼哉!
文 / 法藏
無上菩提戒為基
歸敬三寶離惡習
雖處紅塵常信願
念念彌陀心不離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本來修行就是一條孤獨、難行、漫長的道路,也是一條只有少數人走的路。
然而,因為明白會有美好、莊嚴、恆久的解脫果實,所以眼前的小利將不足以成為誘惑。
堅持理想,為了理想而奮鬥,要不斷的去修正個人的行為、利益他人、造福人群,乃至成為眾生的依怙。
一切的苦難、折磨,只是在增加生命的莊嚴與韌度,使得自己更加的勇敢與堅強。
因此,要視每一個挑戰,都是在累積處事的能力;視每一個苦難,都是在光澤生命的加持力。
文 / 法藏
本來古德修學佛法的本意,
就是 自解脫、他解脫,
或著叫做 自成佛、他成佛,
或者叫做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更究竟的是,
因為我們自知有煩惱,觀察到有輪迴,
更觀察到輪迴的可怖、可痛、逼迫,
並且無有出期,
當發現了這個生命事實的時候,
不再講大話,也不再任意地浪費這人身,
努力的尋找並超越生命現實的方法,
在這個努力的過程當中,漸漸地發現,
原來,本身自己的超越,
是就一個自己受苦、有苦可受、
有輪迴可入的一個現實。
但是,慢慢的,
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提升的時候,
我們將不再只看到自己的苦,
於是生起自利利他的修行目標。
文 / 法藏
修行人的解門學習,一定要求生活當中去實踐、展現!
最根本的標準是要具備:
道心、出離心、調柔心、慚愧心、佛法正見、
人群互動中所表現的成熟之人際關係,
以及能時時自我提斯的修道意志。
文 / 法藏
如果說生命是一座智慧的寶山,那麼佛菩薩是站在哪個位置上呢?
簡單的講,佛就是已經爬過這智慧高山,而且已經到達山頂的人。他一直在山頂上等待著我們,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們可以呼喚的對象。
而菩薩是已經差一點點就到達山頂,但由於還有很多人找不到上山的路,因此佛請菩薩沿路去,將半山腰、走錯路、找不到路的人帶上山來。所以,他是導引我們走向人生智慧頂峰的人。
雖然佛用心念召感我們,菩薩用行動幫助我們,但請注意,覺悟是自己的事,要爬上那座山,終究是要靠自己的一雙腳走上去的!
文 / 法藏
諸仁既已學佛多時,
豈可自負己靈、屈居龍套,
甘於修持實踐作壁上觀?
敢於輪迴大苦視而不見?
當知,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無常迅速國危脆,一失人身劫難回!
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仁等深思!
文 / 法藏
「皈依」就是依著三寶之法,要做一個覺醒的人。
問題是學佛的過程,會有自己的習氣、業力、因緣,以及自己做不來的種種障礙、迷惑、智慧不足、缺乏毅力、意志力不堅固、惡緣的顯現難以阻擋、惡緣的現前難以超越與突破,這一切使得我們想學佛與成佛,都變得遙不可及。更何況想成佛的初發心,會因為貪愛、惡習、惡緣的出現,而漸漸地消失。最後是「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在西天。」佛在佛國土,師父在雲端,而我們氣定神閒的過自己的日子。
所以皈依要發強大的願心,以產生願體(皈依體),反過來約束我們的身口意向於「覺正淨」,強固我們學佛的行為向於「佛法僧」。
所以學佛,不只是單純的懂佛法而已,還需要每天都憶念三寶、憶念我們的皈依心體、憶念皈依本師,唯有這樣,才能憑藉著強大的皈依願力之心體,讓我們時時於心中,覺照正念,成就佛弟子該有的一生之修行。
文、圖 / 法藏
我們修世間的善,
不是為了得世間的善報,
修世間的善是要迴向我們這一念心清淨,
使恢復實相、無我;
而且不是只有自己無我,
乃是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的大菩提心之無我。
文、圖 / 法藏
天台是修「一心三觀」念佛,了知法界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沒有可執著,也沒有一個真實。雖然沒有真實,但是你相信阿彌陀佛的正願,那麼阿彌陀佛的正願就是唯一的真實。因為唯心所造、唯心所念,心即是法界,一念法界心中,若真信阿彌陀佛,那麼整個法界即是阿彌陀佛,所以說:念念念佛,念念即佛!。
念佛的時候,並非要你進入一般意義下所說的「禪定」,而是要我們一心「具足信、願」、「了了分明」,久久執著、妄想漸息,則眼所見、心所緣處處都是「阿彌陀佛」。
這跟「心淨國土淨」純就「理」所說的「唯心淨土」不一樣,而是你於外在「事」相與內心「理」體當中,皆真實的知道、看到,念阿彌陀佛與一念實相心相應、且「實有」西方極樂世界可生。
既然是跟一念實相心相應,就不必多求什麼,只要這一念心專心的念出來,「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專心念即是佛法界!不必於念佛當下更有所求。你在念佛的當下,世間一切的有情、非有情,乃至石頭、草木、山、川、大海都在念佛!這是一念等於萬念、萬念攝於一念的念佛境界。
文、圖 / 法藏
學佛要把佛法的道理,放到你心中,改變自己,要求自己,看到自己。
然後,看出去的時候,只能夠看出一切都是合理,都是自自然然,而不能看到別人的不合理。所以一定要記得,只要你看到別人有問題,那就是你也有問題。
你不走出這一條路,就算念珠念斷三串、木魚敲破四個,也徒然無用。因為這是學佛的基礎,向內看雖然困難,但是目標就在那裡。
文 / 法藏
外遇很沒道理,但妳一定是千挑萬選才嫁給他。牙齒不會咬到耳朵,所以今天他會傷害妳,一定是過去跟妳很親。在很親的情況,妳都沒跟他結好緣,他還要半路脫逃,所以妳也沒道理。
「錢沒兩個,不會響。」人因貪愛而嫁娶,五百世之後,他還會是妳的丈夫嗎?說不定他是妳今世才搶來。那個女人已經跟他當了三十世夫妻,他們比較處得來,只是以前沒看到,現在看到就靠在一起。我不是鼓勵婚外情,而是凡事皆有因緣。
文 / 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