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 佛所說法 】

佛陀所說的任何經咒皆應眾生根機、因緣而說,只要至誠懇切,恭敬誦持,自然能得大利益。


【 午後隨感 】

法藏  寫於 2014年1月25日

暖暖的冬陽,
藍得恰似出水的天空,
金色的塔剎在空中發亮,
靜謐的氛圍中,一抹淡淡的松香。
若無閒事掛心,自有緩緩的輕安,
這是萬佛寺冬天的午後。


2014/1/25  拍攝於  楠西萬佛寺

【 「三昧」略釋 】

所謂「三昧」,是梵語的Samadhi音譯,又譯作「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譯為定、等持、調直定或正心行處……等。乃指心識離開惛沈與掉舉(等),而能不散亂、專注於一境(持)的意思。依此原義,則「三昧」之名,偏指心一境性的「定」而言。

然於大乘佛法中,三昧往往冠以個別之名稱,如︰法華三昧、般舟三昧、首楞嚴三昧、無量三昧、海印三昧...等。此時之三昧,已不再只是「定」(心一境性)的義涵,乃是指依定而生「慧」解,由慧解內容之不同(因定中所緣之「理觀」不同,方有種種不同的三昧名稱。此外,更因不同慧解的開發,而使得三昧(定)的力用,有著種種不同的表現

此時的「三昧」,則是意味著定慧等持且互資助的心識狀態(體)而言,此一心識狀態,既是定之體亦是慧之體。從心意專一的角度言之,謂之「定」;從心所生的領悟言之,謂之「慧」,其發生容有先後,迨其證得,實則無二無別─即定是慧,即慧是定,定慧均持而互資。



文 / 法藏


【 照見本具自性 】

一個沾滿塵埃的鏡子,什麼也照不見(充滿無明)。

但只要我們把塵埃擦乾淨了,我們「本具的鏡子」( 自性清靜心 ) 就能照見真相,而使人生獲得自在。



文 / 法藏



【 皈 依 】

皈依能任運生起防非止惡、積極行善的力量。

我們所參加的「皈依儀式」,它正是一種極殷重的自我宣誓過程,也就是要透過這宣誓的完成,在皈依者心中,產生一股強大、任運、等持的善法推動力。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 一切的「善」,都是從〝自己〞做起 】

有人認為要改變這個世界「緩不濟急」,從自己做起太慢了。但是沒有更快的方法,也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一切的善都是從自己做起,與周邊的世界產生好的關係與連結。所以要使這個世界更好,唯有從每個人的小善開始,最後凝聚成大善,進而影響周圍的人事物有良善的改變。



文 / 法藏



【 走向生命的解脫之門 】

受限於肉體,心靈不管怎樣高超,都可能因為疾病而難堪;或者遇到過去的惡緣,不管如何努力,對方仍與之對立。人可以透由努力,學習忍耐、放下、看破,使之成為成長的資糧。

當死亡來的一剎那,能回首一生而歡喜的說:「謝謝,我這一生通過考驗了,我的身上充滿光明與安穩,內心沒有遺憾、沒有恐懼、沒有缺乏,再也不留戀。」然後走向生命的解脫之門。



文 / 法藏



【 業力不思議 】

何謂業力?
所謂「業」,是指身、口、意的造作而言。
所謂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我們身、口、意所造作的,終究會對我們的人生留下影響力,這就是「業力」!

無論經過多久,所做過的業力種子必定不會憑空消失,非空中、非海中,能脫逃。將來因緣成熟時,必定受果報!這是大自然的因果律,「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差錯,所以說「業力不思議」!



文 / 法藏


【 何謂明心見性? 】

「明心見性」一般是指〝明白心的本質〞並且〝體解了覺性的作用〞的意思,那是實修有所成之後的「效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勉強說為是一種「離開自我執取的」、「無有欲望逼迫的」狀態。

唯有發起覺悟修道之心、能漸漸少欲知足,努力勤修戒、定、慧的人,方能在消業生慧的前題下達此境界。總之,你必須先去爬山,你才有機會〝真正〞知道「爬山」是怎麼一回事。

見性之前,心眼﹝這是比喻﹞未開,憑的是對佛法過去所培養的「信心」善根而摸索的修行;見性之後,則心眼已開,就像事先已坐過飛機到山頂上遶一圈了,此時「爬山」的心情必不同於前者。他的一切修行表面看來,與未見性者並無多大不同,只是「心境」卻完全兩樣了。



文 / 法藏

【 施食為何無法解決人間疾苦? 】

居士請示:
如果施食可以解脱餓鬼道等眾生,為什麼不能解決人間道的現實疾苦?

衲回答:
人道我執我見深重,而又小有福報,未能真心求度。餓鬼道雖仍我執,但大苦而無福可俟,能生渴求救度之心!



文、圖 / 法藏


【 何謂「法寶」? 】

「法」是佛陀自我修行,開悟的軌跡。

法就像火車上的軌道,一切人照著法的路徑修就能成佛,所以法有讓眾生依止而成佛的「威德力」,所以謂之為寶。

法也有「平等義」,任何人依著法修都能成佛;沒有誰才能夠依法,誰修了才能成佛。任何人只要依循法的軌跡,真實的實踐,其結果都是一樣的解脫、成佛。



文 / 法藏


【 自以為識,傷人最深 】

知識不等於智慧,也不等於一切。
知識份子的知識豐富之後,就擁有了力量。
天底下會傷害人的,往往是自以為有知識,卻缺乏智慧的人。這樣的人等於只是擁有了一把刀,相對傷害自己最大,傷害眾生也可能最大,不等於擁有最美麗的未來。

知識份子應該更具有體解自己生命的價值與目的,基於因果,以建構自己與周圍世界的美好人生,完成生命的自利利他



文 / 法藏


【 能認錯就是修行 】

知道自己貪心,要生起慚愧。知道自己錯了,就求懺悔。

我們都有無常、無明與自私的習氣嘛!重點不是立刻改,而是要看清楚自己,然後說我錯了。


不是要你立刻變成聖人,你可能還是照常吵架,但是以前罵完之後氣呼呼的,現在罵完會跟佛祖求懺悔,跟對方求懺悔,那你就成功了。



文、圖 / 法藏

【 瞋心起時,如何觀心?】

念菩薩慈悲之教化、念無我,作消業想、

生慚愧心,作甘露想、生感恩心。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小普陀山

【 給事業衝刺者的叮嚀 】

如果你正要衝刺、擴大事業,那麼請別忘了:

身體要注意、
熱情要燃燒、

責任要提起、能力要儲備、

人緣要廣結、心情要放寬、

得失要放下、利益要分享、

最後,

家人別忘記!榮耀歸三寶!



文 / 法藏

【 行善是施暖不施憐 】

行善給人看到希望,給人看到人性當中有不需要考慮自己利益,歡喜付出,以助人為樂,而且用佛教徒的行善無我,行善就像我們的呼吸一樣,我們是用一顆感動的心在做,而不是去施予、不是看他可憐,我們自己會需要溫暖、友情及社會的關懷,行善即是把我們自己最需要的拿出來跟他人分享,這叫做施暖不施憐。

我們是把人家當做像我們的親友一樣,這才叫做暖,暖不是說我有溫暖,你冷冷的,那我給你暖;暖的意思是,我跟你麻吉,我沒有把你看成是我救濟的人。那個施是分享的意思,不是我去可憐他而給的施,乃至於不是我跟他平等,我甚至比他低,是他高我低,是我往上送上去的施。



文 / 法藏


【 單純為四大因緣而行善 】

為報四重恩。
為化解苦難與怨氣以祥和社會。
為國家社會修福積德以護國衛民。
為個人修福積德以成就解脫之基礎。

當以此四大動機緣起一同發願行善。



文、圖 / 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