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善緣戶」(對社會局提供的救濟個案的尊重稱呼)而言,我們是一群他不認識的人,他只是被社會局告知有人要來關懷他,他不知道我們對他有什麼想法或者會用什麼眼光來看他,但是他沒辦法選擇,由於遭遇人生苦痛無助地坐在那兒,為了要活下去,他還得接受他不認識的人來窺探他的生活醜態與生命樣態;相對地,我們都會隱藏自己不想露現的生命樣態,所以我們要用謙卑的心去對待。
因此 ~ 他是我們布施和謙卑的老師。
“ 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的把溫暖給他 ”,
人生要從這裡學,要從這裡感動 ~~
文 / 法藏
網頁
▼
▼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 「善緣戶」是讓我們懂得感恩的老師 】
愈貧愈窮的人,他的社會脈絡就愈缺乏,他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平等的互助是很弱的。
文 / 法藏
古人說:「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在都市無近鄰。」我們覺得我們有朋友是很自然的,是因為你跟別人差不多,別人不會看輕你。真正弱勢的人,他真的是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沒人敢理他、看他,嚇得要離開。
所以我們有的不只是地位、金錢,我們要感恩的是這社會上,有那麼多人願意跟我做朋友。
因此 ~ 「善緣戶」( 對社會局提供的救濟個案的尊重稱呼 ) 正是讓我們懂得「感恩」的老師。
因此 ~ 「善緣戶」( 對社會局提供的救濟個案的尊重稱呼 ) 正是讓我們懂得「感恩」的老師。
文 / 法藏
【 學佛 ─ 要學會超越情欲的掙扎 】
學佛~
並非要你落入情欲的掙扎;而是要你面對情欲的掙扎,並且接受情欲掙扎的「存在事實」,從而運用佛法以超越情欲掙扎。
透過佛法的理解之後,縱然〝情欲〞猶在,然而我們已知道 : 它不過是~基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所妄生的意識表面之擾亂罷了。
就如同海面上波浪的短暫與虛妄一般,只要認清楚,心不再隨它轉,則一時的妄想情見並不會影響大海深沉的寧靜(本具的佛性)。
文 / 法藏
並非要你落入情欲的掙扎;而是要你面對情欲的掙扎,並且接受情欲掙扎的「存在事實」,從而運用佛法以超越情欲掙扎。
透過佛法的理解之後,縱然〝情欲〞猶在,然而我們已知道 : 它不過是~基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所妄生的意識表面之擾亂罷了。
就如同海面上波浪的短暫與虛妄一般,只要認清楚,心不再隨它轉,則一時的妄想情見並不會影響大海深沉的寧靜(本具的佛性)。
文 / 法藏
【 全僧格的教育 】
記得以前讀物理系的時候,曾讀到物理學天才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專家不過只是一隻訓練有素的狗!」乍聽起來好不嚇人,總覺得未免批得太刻了點。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有點道理:一隻訓練有素的狗,可以單純地為了一塊肉,而把某一個口令做得非常好,然而除了「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標準化反應外,狗子對於其他是一概不知、一概不曉的。就「道德的」立場上看,狗子的聽話與標準化反應,不過只是為了「一塊肉」(現實利益)的目的,何有自覺自發可言?牠根本就不知道動作的意義。今天有多少學有專精之人,只是為了現實生活,而鎮日跳高跳低不知所以然的?出家若仍如此,豈不可悲之甚!不過這究屬等而下之者流,在此暫且不談。
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涵,可就「人格培養」的角度看,所謂的「訓練有素」,其實只不過意味著對某些特定的技能有所專精罷了,在這方面他可能是天才,然而在他所未涉及的部份(佔大多數),他正可能是個「白痴」。這層理解,甚至可以延伸成為人格修養的層次看:一方面,只片面地知道某些技能或道理,怎麼可能把握住在本質上屬於整體不可分割的宇宙真理呢?另一方面,雖然在某些特定的學問上是專家,可是由於在另外的人生領域中顯得過度無知,如此反而失去了人生而為人的價值(有些科學家,脾氣古怪、人格扭曲,只知研究,而其他事物一概不知,缺乏人的優良品質)。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者,意指某種專門的能力、學問等)誠為良言,要成就為一個人中君子,那是全性起修、全面增上的事,怎可只是片面地訓練與增上而已呢?因此君子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君子當然不能沒有專門的特長,但是卻又必須兼顧其他人格特質和世間學問的培養與成就,如此才是一個「完全的人」,否則只是定於一尊,豈不是與訓練有素的狗沒兩樣?這是君子之所以「不器」(不可只專精於某一專長)的道理,這也正是「全人」的教育理念。
然而近百年來的西風東漸,盲目推行洋式末流教育的結果,常常只是教育出一些訓練有素的「專家」,而不是成熟人格的「君子」。中國人(尤其是台灣)在這些專家的領導底下,所建構的也只不過是片面的成長環境,而不是以全方位的生命角度所建設的國家環境。台灣為四、五十年來的經濟成長,所付出的社會道德低落代價,不正是最好的明證?影響所及,今日的佛教界,似乎也正瀰漫著一股追求「專家」的氣氛。一方面某些出家人盲目地吹捧所謂的「佛學專家」──其實有不少根本就是寄佛吃飯的外道白衣,有的甚至是毀謗佛法、輕視三寶的慢劣份子!另一方面,或為了一圓師長的「專家」夢,或為了與那些可憐的白衣專家相抗衡,或為了辦所謂「佛教大學」的需要。有不少為人師長者,正有意無意地在鼓勵、培養一些年輕僧尼,成為「專家」。
其實,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並非壞事,問題就出在他「只是」專家。古德云,出家人三刀六鎚,敲打唱念、文功、武略、修行、辦事、學問、道德、弘法、領眾等等,要樣樣都會。因為,這是成就「完全僧格」所必須的訓練,同時也是一個大乘僧人所必備的僧格特質!如此才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正是「全僧」的教育理念與風格,所謂的「菩薩在五明中求」,其深刻的意涵亦即在此。
出家以來,看到不少的出家人(老、中、青三代都有),或者於學問有所專研,或者於辦事有所特長、或者樂於靜修、或者好樂領眾……,可是往往都只偏於一邊而不能全性起修。做學問的人,鎮日在文字象牙塔裏比對鑽研,思前想後、批這批那,而缺乏行動實踐力,不能合光同塵地投入住持與建設,如此既與現實脫節,光用想的不過多是些分別意識的佛教理論而已,如何能真正產生解脫大用?弄久了,還搞出一大堆古怪的脾氣來,誰也不服誰,只好彼此孤獨地過一輩子。做學問的如此,那麼所謂專精修行的不也如此?只管修行而不思在知見上求增上,結果往往就得少為足,少分定慧現前時,就錯認消息起增上慢。再不就是徒以「老修行」的風格而吸引學人,卻又無能辦事與領眾,既乏主事的定見又無調眾的善巧與制度,復又人事不知、人情不曉,這樣的老修行,不過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罷了。重解或重行的人如此,其他辦事的人,其不平衡的內容或者不同,但僧格不全的本質卻是一樣的。
這種「為僧而器」,不能超越自身專業的窘境,正是長久以來「全僧格」教育不彰的結果。再不努力扭轉、提倡,恐怕僧團的和合與佛法的正確弘傳仍將不可得。
大乘佛法的目標,是成就福慧兩足尊的圓滿佛果,而要成就此一「萬德莊嚴」的佛果,則因地中「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努力是絕對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是「圓滿」了)。而要真正的能嚴土熟生,則非有完全的僧格不為功:只會修行不能住持道場領眾共修,則長治久安的制度無法建立,修行的道風無法傳達;只會研教而不能實際投入生活歷鍊與實修,則徒然以解為證,以說為行,不但不能產生佛法大用,同時也是某種程度的懈怠,甚至還可能產生邪見;只會蓋廟修福而不求道德增上,難免就「官大學問大」,以非法而領導大眾,結果相牽入火坑、求昇而反墮……。因此「全僧」的培養,其實正是菩薩道的體現,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上「全性起修」的必然結果──依著菩提覺性,在一切人、事、物、境等全法界的事務中,你都要隨緣地面對、全然地接收、誠懇地努力、精進地學習,而不逃避、不厭煩、不疲勞、不退墮,如此廣修萬行而銷歸自性。在這全法界的塵勞當中,一一地歷境修持,以漸次地消解那菩薩的塵沙無明,無欠無餘地直到究竟成佛!
一個具有全僧格內涵的人,正是大乘佛法的真子,緣法界塵勞而修,在莊嚴佛土中莊嚴了自土,在成熟眾生中成熟了自性。這是大乘佛子的真承擔!
是不容易,不過值得我們努力。
附註:談「全僧格培養」的概念,與是否為「通家」或「專家」(專指修行方式)是不一樣的。就好像,無論社會上的專才還是通才,他們都需有「健全的人格」一樣,無論修行的發心廣、狹,深、淺,身為大乘佛弟子的「基本正見及發心」(僧格的根本),仍有其一定之標準的。
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涵,可就「人格培養」的角度看,所謂的「訓練有素」,其實只不過意味著對某些特定的技能有所專精罷了,在這方面他可能是天才,然而在他所未涉及的部份(佔大多數),他正可能是個「白痴」。這層理解,甚至可以延伸成為人格修養的層次看:一方面,只片面地知道某些技能或道理,怎麼可能把握住在本質上屬於整體不可分割的宇宙真理呢?另一方面,雖然在某些特定的學問上是專家,可是由於在另外的人生領域中顯得過度無知,如此反而失去了人生而為人的價值(有些科學家,脾氣古怪、人格扭曲,只知研究,而其他事物一概不知,缺乏人的優良品質)。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者,意指某種專門的能力、學問等)誠為良言,要成就為一個人中君子,那是全性起修、全面增上的事,怎可只是片面地訓練與增上而已呢?因此君子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君子當然不能沒有專門的特長,但是卻又必須兼顧其他人格特質和世間學問的培養與成就,如此才是一個「完全的人」,否則只是定於一尊,豈不是與訓練有素的狗沒兩樣?這是君子之所以「不器」(不可只專精於某一專長)的道理,這也正是「全人」的教育理念。
然而近百年來的西風東漸,盲目推行洋式末流教育的結果,常常只是教育出一些訓練有素的「專家」,而不是成熟人格的「君子」。中國人(尤其是台灣)在這些專家的領導底下,所建構的也只不過是片面的成長環境,而不是以全方位的生命角度所建設的國家環境。台灣為四、五十年來的經濟成長,所付出的社會道德低落代價,不正是最好的明證?影響所及,今日的佛教界,似乎也正瀰漫著一股追求「專家」的氣氛。一方面某些出家人盲目地吹捧所謂的「佛學專家」──其實有不少根本就是寄佛吃飯的外道白衣,有的甚至是毀謗佛法、輕視三寶的慢劣份子!另一方面,或為了一圓師長的「專家」夢,或為了與那些可憐的白衣專家相抗衡,或為了辦所謂「佛教大學」的需要。有不少為人師長者,正有意無意地在鼓勵、培養一些年輕僧尼,成為「專家」。
其實,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並非壞事,問題就出在他「只是」專家。古德云,出家人三刀六鎚,敲打唱念、文功、武略、修行、辦事、學問、道德、弘法、領眾等等,要樣樣都會。因為,這是成就「完全僧格」所必須的訓練,同時也是一個大乘僧人所必備的僧格特質!如此才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正是「全僧」的教育理念與風格,所謂的「菩薩在五明中求」,其深刻的意涵亦即在此。
出家以來,看到不少的出家人(老、中、青三代都有),或者於學問有所專研,或者於辦事有所特長、或者樂於靜修、或者好樂領眾……,可是往往都只偏於一邊而不能全性起修。做學問的人,鎮日在文字象牙塔裏比對鑽研,思前想後、批這批那,而缺乏行動實踐力,不能合光同塵地投入住持與建設,如此既與現實脫節,光用想的不過多是些分別意識的佛教理論而已,如何能真正產生解脫大用?弄久了,還搞出一大堆古怪的脾氣來,誰也不服誰,只好彼此孤獨地過一輩子。做學問的如此,那麼所謂專精修行的不也如此?只管修行而不思在知見上求增上,結果往往就得少為足,少分定慧現前時,就錯認消息起增上慢。再不就是徒以「老修行」的風格而吸引學人,卻又無能辦事與領眾,既乏主事的定見又無調眾的善巧與制度,復又人事不知、人情不曉,這樣的老修行,不過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罷了。重解或重行的人如此,其他辦事的人,其不平衡的內容或者不同,但僧格不全的本質卻是一樣的。
這種「為僧而器」,不能超越自身專業的窘境,正是長久以來「全僧格」教育不彰的結果。再不努力扭轉、提倡,恐怕僧團的和合與佛法的正確弘傳仍將不可得。
大乘佛法的目標,是成就福慧兩足尊的圓滿佛果,而要成就此一「萬德莊嚴」的佛果,則因地中「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努力是絕對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是「圓滿」了)。而要真正的能嚴土熟生,則非有完全的僧格不為功:只會修行不能住持道場領眾共修,則長治久安的制度無法建立,修行的道風無法傳達;只會研教而不能實際投入生活歷鍊與實修,則徒然以解為證,以說為行,不但不能產生佛法大用,同時也是某種程度的懈怠,甚至還可能產生邪見;只會蓋廟修福而不求道德增上,難免就「官大學問大」,以非法而領導大眾,結果相牽入火坑、求昇而反墮……。因此「全僧」的培養,其實正是菩薩道的體現,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上「全性起修」的必然結果──依著菩提覺性,在一切人、事、物、境等全法界的事務中,你都要隨緣地面對、全然地接收、誠懇地努力、精進地學習,而不逃避、不厭煩、不疲勞、不退墮,如此廣修萬行而銷歸自性。在這全法界的塵勞當中,一一地歷境修持,以漸次地消解那菩薩的塵沙無明,無欠無餘地直到究竟成佛!
一個具有全僧格內涵的人,正是大乘佛法的真子,緣法界塵勞而修,在莊嚴佛土中莊嚴了自土,在成熟眾生中成熟了自性。這是大乘佛子的真承擔!
是不容易,不過值得我們努力。
附註:談「全僧格培養」的概念,與是否為「通家」或「專家」(專指修行方式)是不一樣的。就好像,無論社會上的專才還是通才,他們都需有「健全的人格」一樣,無論修行的發心廣、狹,深、淺,身為大乘佛弟子的「基本正見及發心」(僧格的根本),仍有其一定之標準的。
【 居士當如何正確學佛與用功呢?】
首先,應聽聞僧寶所說之正法(而不是網路上討論版之類的道聽途說,或白衣上座的師心說法)、慎思明辨所聞之⋯⋯法義、實際親近三寶(非只書信或網路上的問答之類)、結交具足正見正行之道友。
心態上,要培養厭離心及大悲心、不貪急功、不迷神異或外表法相、不盲從個人的名望及信眾的多寡,對三寶要具足虔敬之心、應注重戒律的分際,同時亦不應神化或偶像化所親近的長老或法師,此外更不可稍有所學即愚傲自是。
行動方面,當先受三皈,後受八關齋戒乃至五戒,有緣可進一步受菩薩戒、茹素。如果尚無緣出家的話,則當利用閒暇多親近道場,為道場做些服勞的事,或短期體驗類出家的生活,有餘力亦應隨緣隨力供養三寶。
此外,平日在家也要訂下固定功課(念佛、拜佛、拜懺或誦大乘經為主),對於世俗人事則應敦倫盡份,尤其是孝順父母及男女、夫婦等關係的正常與貞潔更是重要!隨時把所學的佛法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的人、事應對之中。茍能如此,必不致於空費光陰,走錯路矣!
文/法藏
圖/成功大學
心態上,要培養厭離心及大悲心、不貪急功、不迷神異或外表法相、不盲從個人的名望及信眾的多寡,對三寶要具足虔敬之心、應注重戒律的分際,同時亦不應神化或偶像化所親近的長老或法師,此外更不可稍有所學即愚傲自是。
行動方面,當先受三皈,後受八關齋戒乃至五戒,有緣可進一步受菩薩戒、茹素。如果尚無緣出家的話,則當利用閒暇多親近道場,為道場做些服勞的事,或短期體驗類出家的生活,有餘力亦應隨緣隨力供養三寶。
此外,平日在家也要訂下固定功課(念佛、拜佛、拜懺或誦大乘經為主),對於世俗人事則應敦倫盡份,尤其是孝順父母及男女、夫婦等關係的正常與貞潔更是重要!隨時把所學的佛法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的人、事應對之中。茍能如此,必不致於空費光陰,走錯路矣!
文/法藏
圖/成功大學
【 聽經是『三慧、三學』齊修 】
聽經是『三慧、三學』,當下於心中轉。
首先,聽經是「聞思修」的『三慧』一時於心中轉:
首先,聽經是「聞思修」的『三慧』一時於心中轉:
正聽之時,心無旁騖,隨音領納法義,這是「聞慧」。〝聞〞經之後,隨著講解者的道理推演,就能隨文入觀,這就是「思慧」;〝思〞惟法義的那一剎那,內心產生極大的反思、歡喜、震撼、慚愧等善心所,乃至於正見生起、邪見破除...等的作用,這就是〝觀心〞與「修慧」。
其次,聽經也是「戒定慧」的『三學』一時齊修的實修法門:
專心一致的聽經之時,心不邪曲,不造諸惡,這就是「持〝戒〞」;專心聽經,心不旁騖,隨文憶持,這就是「修〝定〞」;聽經既是「聞思修的三慧」於心中轉,已如前說,這即是「發〝慧〞」。
其次,聽經也是「戒定慧」的『三學』一時齊修的實修法門:
專心一致的聽經之時,心不邪曲,不造諸惡,這就是「持〝戒〞」;專心聽經,心不旁騖,隨文憶持,這就是「修〝定〞」;聽經既是「聞思修的三慧」於心中轉,已如前說,這即是「發〝慧〞」。
文/ 法藏
圖/ 楠西萬佛寺
【 沒有一尊佛是沒有福報的 】
沒有一尊佛是沒有福報的,也沒有一尊佛從來沒度過眾生,沒看過眾生的苦而能夠成佛的,一定都是看過苦,吃過苦,替眾生拔過苦,才能夠成佛。
佛教是成佛之教,唯有徹底實踐幫助眾生得離苦的利他悲行願,才即是成佛的菩薩行。
佛教是成佛之教,唯有徹底實踐幫助眾生得離苦的利他悲行願,才即是成佛的菩薩行。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