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 人情練達即佛法 】

我們有時候大言不慚地說:不可失去人情,其實真正的,是怕「失去自己」!因為怕失去自己(自己的名、利、地位……等等)而施為的人情,這是與解脫相違的,說與解脫相違,即是與佛法相違。

然而,若能真正與無我的般若相應(已能自利),又能不毀壞現在或未來佛法的住持與清淨幢相(不害利他),則依於菩薩攝化眾生的智慧與悲念,巧施方便利益眾生,那才堪稱為「人情練達即佛法」。

因此,對於初學的行者而言,由於處處與我執、我慢等相應,「莫把佛法當人情」方符合佛法修持的意義。只是,雖不濫施人情,為的無非是調練自我,可不是要你刻薄待人。那一片對眾生的溫厚與體貼,可是不能缺少的。

文 / 法藏


【 尋找生命價值的條件 】

選擇正確的方向
比努力與堅持

更 重 要 !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 業感人生 】


【 在轉角處遇到佛法 】

什麼是轉角處?就是離自己很近的地方。在生活的處處當中,都有覺悟的可能。

有覺悟的人幫助你覺悟,有覺悟的事誘發你覺悟。但,覺悟不在外,不是神所賜予,是本身就具足。

當我們在追尋心靈轉角處的依靠時,首先要有足夠的柔軟。而熱情是溫柔的前題,沒有熱情,就碰觸不到內在最深刻的自我呼喚。我們要用真誠而柔軟的心,呼喚著外在的覺悟者(佛陀)。我們本身內在所具足的佛性,就會回應、有所感應。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沒有懷疑,要把真實的心門打開。佛法不是神秘主義,它是心的方法。幸福就在內心、覺悟就在內心。

文、圖 / 法藏



【 學佛要抓對重點,以免一生有誤 】

某信眾甚愛吟詩作對,於佛法一知半解總喜穿鑿附會。

一日問師:
師父!「坐看雲起時」是什麼境界?

師回答 :有霧 !!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 思惟法義 ,隨力實踐 】

要經常思惟佛法,
並將法義深植入心,
使佛法成為你性格的一部分,
如此才能於日常生活中,
隨力自然的實踐佛法。


文 / 法藏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 用心覺照 】

覺悟並不遙遠,它就在內心;
快樂也不遙遠,它來自覺悟。

快樂是單純而不複雜的,只是往往被太多想像的價值與自私所蒙蔽。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對生命的一種覺醒與覺悟。

當我們的生命出現了苦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定有哪個地方出錯了!」所以用痛苦的境,讓我們檢查、反省。當我們去面對、解決錯誤,內在的快樂就會由此而生起。

在心靈的轉角處,你我需要「用心」去覺照!

文、圖 / 法藏



【 活讀書本的精采 】

沒有轉入心性的閱讀,終究只是死讀書。

沒有經過人性的磨練,書終究是讀死的。


文 / 法藏



【 人生是一場夢 】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
四大假合之體
本來就是有-生與死如幻的無常
眷屬與錢財家庭呀
這是暫時一個來演戲的關係
我們時間到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一點也不得由人

所以說人生就會是因為有生死
它才有一種從新開始的機會⋯⋯
我們若藉著這個-機會來好好信仰佛法
才不枉費這世幸得人身來此娑婆世界走一回。

文 / 法藏



【 皈依三寶 】

皈依三寶,最重要的是能感性而全然的投靠佛、法、僧。雖然理性會讓人「覺得可以行動」,其實是感性才能讓人「真正付諸行動」。

文 / 法藏



【 人生如同破水庫 】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 從事道場利眾之事應有的發心 】

發心從事於道場利眾之事,
都是與法相應與菩提心相應的事,
而且也都是要長長久久的事。
因此,
處處都是福慧雙修 、
自他兩利的用心處 !


於所有處事細節中,
都要在能力範圍內,
深深思考、細細討尋,
耐煩溝通理解、忍辱負重承擔!

在勇猛精進的面對中,
使理想與現實調和,
讓工作團隊互利協進!


文 / 法藏 



【 成與敗 】

自覺成功的人,不能忘記過去;

自覺失敗的人,則不能忘記未來!


文 / 法藏



【 佛法要智信合一 】


【 當覺性來敲門 】


【 宅世紀中的 search 與 touch 】


【 開示語 】

有時候 ~~ 
低頭,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要注意腳下;
昂首不是因為高傲而是要找到方向。

文 / 法藏



【 滿招損、驕必敗 】

做人不能太自傲,更不宜心太滿、話太誇。

面對生活時要體認、承認,我們也會有無力的時候。愈能承認自己的無力,成功的機會越大。


文 / 法藏


【 未來充滿希望 】


【 學佛,就是要看好自己 】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少貪、少瞋、少痴,是叫你看自己。

他人就算有一卡車的貪瞋痴,都與我們無關。

他人貪瞋痴這麼多,以沒道理的方式對付你,你要有道理面對他的貪瞋痴。

學佛,就是要看好自己 !


文 / 法藏



【 布施先從「縮小自我」做起 】

我們與一切眾生的關係,並不須要「刻意地修〝無我〞」,只要把自己「降低、縮小」;把一切眾生「放高、放大」!然後,將自己擁有的東西適當的「奉獻」,就自然能趣向「無我」。

所以,真正的布施是 「 他在上! 我在下! 」

文 / 法藏



【業重,情重,習氣重,令我們累劫來輪迴】法藏和尚,結夏佛七第2天(下午拜佛)20180716(字幕版)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 希望大家在佛門中,得到生命整體真正的增上 】


【 分別?不分別? 】

居士問:
有人說,純潔的蓮花和骯髒的糞便沒有根本的分別,不必著相。也有人說,這花本來就很美很香,糞便本來就很醜很臭,何必掩蓋本來面目?到底誰說的才對?

衲回答:
世間相,本來就有種種差別,若不如幻的依循,就混亂了。但雖有分別,卻不必執著。
花,再美、香,也會凋萎成塵土;
糞,再臭、穢,也終要化為塵土! 
緣成之時,千差萬別;緣謝之後,哪得分別?

文 / 法藏




【 警語 】

學吃虧! 多隨喜! 常念死! 勤念佛!


【 緣 】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 彌陀法門 】

居士問:
什麼是古德所說由近至遠、逐步而行的彌陀法門?

衲回答:

由人間道的觀苦出離、行善培福、懺悔消業、持戒布施,而後欣求極樂、信願念佛,如是專持佛名、專心求生「彌陀佛」極樂,必能當生成就往生西方之功德,親見彌陀悟無生忍。

這正是「當生成就」而又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淨土法門之古意、本意!
並非、也不需要先求生仍屬三界內的彌勒淨土,再轉生彌陀淨土。


文 / 法藏



【觀察娑婆世界的苦,業力深重,我執強大】法藏和尚,結夏佛七第一天(下午拜佛)201807159字幕版

【 貫行法義 】


【 楠西萬佛寺-大雄寶殿甘露(施食)台 】

具有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群靈之功德義涵的甘露(施食)台,於2013年7月常住佛七期間,組裝完成。夜間能在玉晶石片上,透出八如來光芒,普利一切眾生。(如圖)

文 / 法藏


【 放下 】

人生,因緣不具足的事很多!

有心,放得下,就好。





【 戒自己 】


【 台灣楠西萬佛寺之展望 】

展望未來,所謂身安道隆,僧團將在既有的道場硬體基礎上,
一方面繼續本寺未完成的硬體建設(分近、中、遠程三階段 見附錄:http://www.buddhismnet.net/wanfo-website/10000/10000buildings.htm

以逐步建立起具有:
一、現實生活之安頓(身安則道隆)
二、佛法解行之增上(根本之目的)
三、個人理想之發揮(同中存異)
四、六和合敬之實踐(異中求同)
五、未來安養之保證(身安之延續)
六、弘化事業之推展(如來之家務)
七、永續住持之確立(佛法永住世)
等七項道場功能之完整寺院規模。

另一方面,在硬體建設的同時,則進行整體僧團的教育修行建設:依於《僧團共住理念》所示的修學進程,及《佛教兒童教育》與《沙彌教育的精神與要點》等所示的教育方法,繼續就比丘、新學比丘、沙彌、小沙彌、淨人、小淨人、成人居士及兒童居士等,進行各種相應的教育增上與出家訓練。
以期能培養具有大乘正見與願行,堪能真學實修,足以自利利他住持佛法的漢傳大乘佛教比丘為目的(原滿州千華寺則作為久學或執事比丘的靜修或退居之用)。

因為,唯有如此真實地完成以上這兩項建設,才不違背吾等出家學佛的初衷、不辜負三寶的冥冥護念,也才能四恩總報,並圓滿當年圓靚比丘尼建寺、獻寺的清淨無私因緣!

長期以來,承蒙教內長老、法師、大德、居士等,對於萬佛寺道場建設與僧團修行的關心與支持,並時有垂詢經費及發展等事。僧團眾等感動、感激之餘,認為亦有必要將來住因緣、未來展望及建設經費需求等事,對所有關心的長老、法師、大德、居士等,做一系統化的完整報告。

一方面可以自我期許,二方面可使護持者發心有據,三方面亦希望得到諸位長老、法師的建議與鞭策,最後則希望一切見者、聞者,齊發道意、皆共隨喜、同成佛道焉。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 2012年攝 )



【 瞻仰 楠西萬佛寺之智者大師雕像 】

由設計到完成,耗時三年。以台灣特有、能生治病之靈芝的牛樟木為身,取其能生治眾生病之法藥。尊像眼作雙瞳,入以琉璃珠;外以仿古彩塗裝、溫潤古樸、具親和力。

身批袈裟、手結定印、雙目垂帘作禪定之像,含胸拔背中不失柔軟放鬆,法相莊嚴殊特,容貌慈悲中透露智慧,凡瞻仰者咸受感動、發起道念。

文 / 法藏
圖 / 智者大師雕像




【 成事在緣 】


【 如何珍藏過去?】


【 禪 】


【 2013/2/8 蛇年小年夜,送大家一個祝福 】

金蛇現瑞、善緣相隨;

弘法護教、蛇我其誰!


文 / 法藏


【 從事佛門教育工作的態度】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 2012/12/05 印尼圓緣寺 - 在家菩薩戒會上堂法語之二 》

欲浪滔滔戒作筏身口攝持法無他

人身不失憑五戒佛果利他方可達


《優婆塞戒經》云:「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

仁等自入壇來倏忽七日,各地善信護持財力,任勞無怨,方使食住安穩,聽法無障。引禮諸師,日夜辛勞勤苦教導,成就諸人威儀,薰發大乘道心。方使諸位感得大乘戒體,圓滿成佛種子。仁等當念三寶功德不可思議,一切善信護法因緣亦不可思議,發長遠心以學戒,立堅固志以持戒,方報三寶救拔與善信護持之恩德!

雖然,受戒容易守戒難!必當時時憶念所學所受,雖處五欲常念知足,對境練心憶念戒法。則戒體光潔福德日長,近為解脫之本,遠作成佛之因,可謂不虛此行矣。

今有中峇淡圓緣寺在家菩薩戒會功德主:敬設齋襯供養十方三寶,剎海龍天,祈禱戒香馥郁,福慧增長,家道興隆,諸事吉祥。更回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值此出堂在即,末後勸勉一句,又作麼生?

恭敬供養福德積願向聖賢心看齊

輕重等持心王守雖臨惡緣難能敵


文 / 法藏


《 2012/12/05 印尼圓緣寺 - 在家菩薩戒會上堂法語之一 》

在家塵勞滾滾流,猶如狂馬奔不休,
但依毗尼淨三業,莫捨真如向外求。

無上菩提戒為基,歸敬三寶離惡習,
雖處紅塵常信願,念念彌陀心不離。

文 / 法藏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 以萬緣放下的心念佛 】

[ 放下念佛 ] ,此六字四音之彌陀聖號,音韻平緩溫和,深夜靜唱,予人一種蒼老、枯寂、桑茫、放下而萬念俱泯的感覺。

多少的理想與虛榮,多少的恩情與承諾,多少的人我與是非,竟在這一句句深邃平和舒緩的佛號聲中,銷溶得無影無蹤 ......

啊!唯有 彌陀佛,才是這疲累流轉的世間,真正的依靠。

文 / 法藏

佛號唱念  連結如下:
https://youtu.be/KY3v79dvQHg

釋法藏  敬誦
版權所有:僧伽林文化事業出版社

PS.念佛機請訂處:http://www.sanghanet.net/asp/mp3/mp3.asp

【 懷思佛號 】

《無量壽經》卷上云︰「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又云︰「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復云︰「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乃至「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稱念乃至聽聞彌陀聖號,即能成就如是世出世間功德利益,故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所共讚而勸修。   

此一懷思佛號,乃在聖號功德的憶念中,以遊子思歸的心情,由心靈的深處所流出。所謂「懷感彌陀深深願,思歸蓮邦切切聲」,雖無任何音樂的伴唱,然於平淡的清唱中,正足以發人投歸不捨之悲情。

文 / 法藏

懷思佛號唱念 連結如下:
https://youtu.be/S4HaLtfWius


釋法藏 敬誦 版權所有:僧伽林文化事業出版社

PS.念佛機請訂處:http://www.sanghanet.net/asp/mp3/mp3.asp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 念佛求生淨土較容易成就!】

對大部份的人而言,「求往生淨土」比求大徹大悟容易成就!

一個從來都沒有聽過佛法的人,乃至到臨終的時候,地獄相都現前了,只要遇到一個跟他很有緣的修行人,為其講解佛法、了解極樂世界的殊勝,使他能念念思惟「阿彌陀佛」,乃至十句佛號就能讓此人往生極樂世界。

而,「大徹大悟」要長期專修參禪才可能得,但開悟也只是體解言外之意的佛法,所謂大開圓解而已,並不一定就能出離三界(悟境深淺有別)。雖然那也是很殊勝的!但對一般人並不容易。

所以一般人,若要求生極樂世界者,直接學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即可,不必先企求開悟。


文 / 法藏




【 淨土法門不可思議 】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學淨土法門了,他們說:「那是阿婆、阿公在學的,都是念佛準備等死」。其實淨土法門不是等死,恰恰是等活!淨土法門是宇宙間最直接了當的解脫法,能夠從現實包含到未來。它既不壞現在的生活因緣,更不違失未來的究竟解脫;進可攻,退可守;眼前有自在的風光,未來臨命終時則更有遠離恐懼、自在往生的保證!

若能發願往生淨土,正是對彌陀佛真正的供養!亦是對西方極樂世界,對彌陀聖號最大、最直接的莊嚴!一切所做都不是最重要的莊嚴,你的往生才是最如實重要的莊嚴。


文 / 法藏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 念佛能得利益的原因 】

念佛不是念給佛聽,也不是為了去討好佛歡喜而念佛(如此即成外道),而是透過至誠憶念佛之功德及本願,從而轉動舌根稱念佛名,令念佛之聲進入耳根乃至八識田中而為菩提種,然後再由八識種中引動舌根,再轉入耳根而返薰八識種令清淨種增長,而漸次顯發自性清淨心。如此,在最短的時間與距離中,念念藉聖號之功德,薰陶自己之清淨心使令漸次顯發。

依此功夫為基礎,當面對人生的痛苦時,就能夠「任運地」憶念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使自己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更加堅定,從而對人生就能看得比較開、比較清楚、比較隨緣與放下。

這就是念佛之所以為一種大乘修心的方法,不但能讓我們臨終無有恐懼、決定能生西方,同時又能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自在的原因。


文 / 法藏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上懺下雲老和尚的拜佛方法

https://youtu.be/b9D8VeQtlV4

【 煩惱洪流迅猛中的安寧之道 】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 淨土詩集 】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 給人留一條出路 】

當人沒有修行、內在的「解脫」為基礎時,他本來就會〝自私我執〞;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可能就做出我們眼中認為的不法律、不道德之事。

當我們能提升到人性的「覺悟」面來看,就會看到“愛、包容、原諒”。


他人違犯社會的〝軌範〞固然有錯,然而就會犯錯的本質來說,我跟他一樣的〝自私、我執〞。所以就我仍然跟他,有同樣〝自私、我執〞的人性共同面來說~相煎何太急,而要給對方一個出路。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然雅園區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 真正的忍耐是要學「垃圾焚化爐」】

所謂「忍耐」,不是情緒性或表面理性上的「硬壓」,那就像把垃圾硬塞入「垃圾桶」,從來不清理,終有一天會爆開、更臭一般,只會使事情更糟,或使自己得「內傷」而已。

而真正的忍耐,是要學「垃圾焚化爐」,以客觀無我的緣起智慧火,照見、燒毀所忍耐之對象(人、事、物、境)的緣起性,體認出自己之所以「難忍」的我執相與過去因緣相,從而放下了怨、憤、惱、怒等心。

此時,這垃圾的「灰燼」反而成了我們人生之樹的「有機肥料」了,佛法所說的「煩惱即菩提」正是指此!

所以,如果人生終究免不了有垃圾,那我們就要做焚化爐,不要做垃圾桶!


文 / 法藏
圖 / 網路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 理性的出家抉擇 】

古德云:「出家非將相能為」,出家豈是容易、輕率之事?當然,勸人出家只要不是出之以威脅、利誘、欺騙等的惡心或手段,基本上也是善行之一。

只是施勸之人,亦應善觀根器,同時也要考量當事人的家庭因素,及出家道場如不如法、應不應機等條件。

若過度勉強,於當事人、寺院及家庭等三方面皆有不當之影響,自當避免。

另一方面,當事人亦要冷靜以理性考慮,千萬不可因為人情,名利,道場或師父的「事業」、「名氣」很大、有名,乃至一時情感衝動而出家,如此誠是損已不利人之事。

文、圖 / 法藏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 何謂善知識 】

大體上能在身、心行為上感化吾人向於生死解脫的,即可名為佛法中的善知識,並不必拘泥於他的能力、身分、地位甚至年齡如何。因此善知識也會因每個人的修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條件需要,無須一概而言,亦不必強人同己。

但無論如何,身為學習位的人實不宜貢高地任意對師長分類、比較,此於自己善根將有大損害,諸仁當避免之。對於不同的師父,當然可以有相不相應的差別,及如不如法的判別,但這些都是植基於「依法不依人」的教訓而來,個人心中明白即可。若發真心學佛,則於一切出家師父仍須平等恭敬,恣意出言臧否而心生高低輕慢等見,非佛弟子所當為。


文、圖 / 法藏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 楞嚴咒略考 】

楞嚴咒自明、清以來三、四百年間,一直是我國各宗、各派​叢林中早晨課誦的主要內容,相沿至今未曾稍替。

這主要是因為楞嚴咒的緣起,正是為了伏、斷修行人的障礙​(尤其是婬欲,見《楞嚴經》卷一),而且也能降魔去擾住​持佛法、生起修行人的諸種功德(見同經卷七)所致。甚至,在某些古代禪林,結夏期間,為了淨除行者魔障,也​有所謂「楞嚴會」的舉行,其受重視的情形可見一斑。

今日吾等去佛時遙,知識難求,法弱魔強,行者欲發心修道​,建設道場、住持佛法,緣於自身的無明,業障與共業所感​的陋劣世間,總是在發心起行的過程中,有著種種的阻難與​考驗。

因此,誦持楞嚴咒成了末法行者在自利利他,住持、弘揚佛​法過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方便與依怙,乃是很自然而必要​的。


文 / 法藏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 人性有「純善」,但是也有「修惡」】

孟子與旬子曾經辯論過:「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佛法認同「人性本善」而無「性惡」,本性的善,也就是「佛性」。但雖無「性惡」,卻有「修惡」。

因此佛陀不會說眾生「本來」是佛,如果本來是佛,那為何我們現在卻是眾生?
佛法會說:「人性本質純善,但缺乏修善來加以顯現。
反之,卻也有被修造出來的修惡,被國家、社會等組織共業所影響、創造出來的惡來遮障佛性」因為:宿緣、教育、環境、願心…等等不好,所以造出「惡法」,這就是「修惡」。


比如:一個人沒有受好的教育,就會造惡;沒有受到適當的教導,再加上遇見過去的惡緣,不明原因的就想去傷害與欺騙對方。應緣對機之後,而產生惡,這叫「修惡」。

斷除修惡,增加修善,以顯現本具的「性善」,這就是大乘的修行。


文 / 法藏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