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 修養心靈的價值 】

 

為何我們對於親友的生離、死別,乃至人際間的恩怨、愛恨很難放下?
 
那是因為覺悟的人生意義並未深植入心,並昇華為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仍只是運用我們的世俗想法與慣有的期待,在面對我們的人生!
 
此時,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因執著而受苦」,我們才會知道要去思考人生「真正快樂的方向」在哪裡?從而讓我們的心性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應藉由「對苦之生起、苦之原因」的多方深入觀照,來讓自己能時時憶念到修養心靈的價值,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逐漸超越諸種煩惱與苦痛的束縛。
 
~ 法藏法師法語 ~
 

 

【 捨無量心的精義 】

四無量心中的前三無量心:慈、悲、喜,皆是施恩予眾生,倘若心中無"捨"無量心,則對眾生易產生貪著與壓力,捨心就是不給人壓力。「捨」是施恩於人,且不著心於己,是給了之後沒有「施予」的念頭才叫捨。
 
此外,捨亦有「平等義」,不但接受眾生的請求,而且是以平等施與的正念接受眾生的請求;這還包括:捨「自己不想承擔」的念頭、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或者自我保護的強烈意圖 ( 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之內)。
 
「捨」也意味著在人情上要有所承擔,菩薩欠人情不但是應當的,有時候也是必需的:一般人最怕「欠他人的人情」,然而人情卻是連結眾生最必然的業感力量。因為欠眾生的人情,所以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因為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所以我們才有機會與眾生,在未來世中產生各種關係;藉由各種關係的連結,菩薩才有機會渡化眾生。
 
在極大部分的情況之下,我們雖為了在修行上不相礙,而要努力學習不貪愛眾生(所謂的辭親割愛),但是菩薩 發菩提心觀一切眾生如母的愛護眾生之悲念,還是有能力成就菩薩與眾生相互之間的連結的。這才有機會讓菩薩與眾生在未來世,繼續於法門中相見。
 
因此,菩薩的大乘「捨無量心」,是能夠捨去「害怕欠眾生人情」、「害怕被依賴得很辛苦」之類的念頭,而勇悍平等看待生命中的“繫縛”與“不繫縛”兩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菩薩不急求出離三界、自求解脫的原因!
 
另外,漢傳佛教近數百年來,很多的古德一方面在個人修行上強調自求解脫,一方面又主張當行大乘菩薩道,這當中如何避免兩邊都不落實的情況?是需要後世行者們細心推敲與檢覈的。
 
 
~ 法藏法師法語 ~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