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 在生活中修行用心的重點 】

對於過世俗生活的一般人而言,佛法並沒有要你過的像個出家人的樣子。但我們仍可以試著在生活中修行:也就是我們必須在一切的貪愛、瞋恨當中,培養「了了分明」的自覺能力!

那麼,該如何提撕自覺能力呢?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私念所在!

 第二、要認清!承認!自己的錯。

 第三、要時時於心自問:修學的佛法是否「入心」?



但要怎樣才能照了「法」在哪裡?
那就要隨時培養「反觀」的心力!
反觀的心力若是不夠,看到境界,你就迷失了!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 追求不到反而會感覺「鬆了一口氣」】

你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追求不到反而會感覺「鬆了一口氣」?因為「貪心」沒有成就,所以鬆了一口氣!

一個有修行自覺的人,面對自己所無力控制的無明貪心生起時,因為追求不到,反而因此躲過造業的可能,所以才會反而感到高興。

凡夫難免起貪心,因此也會追求外在的名、利、情,可是當追求不到時,不會轉念的人,只會懊惱痛苦,但懂得轉念的人則會告訴自己:算了算了,還好沒追求到!慚愧啊!差一點就要增長貪心了!

你甚至可以進一步的轉念:「我這麼貪心,要是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生起貪心、執著,本來該往生的,反而去了地獄,那可怎辦?所以現在追求不到,不是反而更好嗎?是呀!我要多慚愧,趁此多念一點佛才好!」你看,這樣是不是正因為貪,而更加實踐念佛法門嗎?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 覺念 】

唯有當我們靜下來,

真誠地拜佛、念佛、誦經、至靜坐數息 ......

那個「靈明覺照的清淨念」,

才會從表面裝飾得很好的妄心底下,

逐漸地浮現出來,

而讓我們漸漸能察覺到,

並開始試著運用它 !


文.圖 / 法藏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 關於佛像的製作版權 】

由於佛法特重慈悲、布施與普渡眾生,佛弟子為了利益眾生 、捨除慳貪、廣修福報,很多人樂意發心供養財物以助佛法 弘揚。因此很多的法物、法寶、聖像、經書等都是「免費結緣」的,長期下來不免給人「凡弘揚佛法之物品都是免費」 的印象。因此對於佛像具有「版權」的概念,似乎有人無法 理解?


其實,三寶固然慈悲,其形象當然也非任何人所能獨佔,然而佛像無相而無不相,所謂空谷回音,非呼之而不響 。若非有造佛像之師,以虔誠之恭敬心、精湛的造像技藝,稟持塑像者(師父或道場)的修持心得、教理認知與觀想、體會等,做為創作的思想依據,豈能憑空成就一尊具有教理思想與修持意涵的,足以感動人心的尊貴聖像?

這樣的創作過程,是需要龐大的技藝能量,與個人腦力、精神等投入的 ,這樣的成像於世俗意義上說,正是人類「智慧」創作下的 「資產」。對出家師父而言,當然不會將此資產據為己有, 然而對於造像的藝師而言,卻是其賴以在世間生存的重要憑據,這也就是世俗政府會訂立「智財保護法」的原因!


實務上,由於此多寶雙佛聖像的創作,在最初契約訂定時,即已明訂 了三米成像之版權為寺方所有,原製作公司不得在未經寺方同意下,任意複製流通,從而使得眾生因「量多」,而失卻 其對聖像稀有殷重、難遭難遇之恭敬心(降低其攝化眾生的 功德)。至於縮小尺寸的模型版,則容許該公司以「有限量 」(約二十尊以內)複製的方式流通,一方面達到佛法弘化 的作用,二方面也算是支助藝師之生活與技術增上及技術傳承。 


今若讓其他工匠以山寨複製的方式,在毫不努力的情況下, 任意複製賺取暴利,其結果是: 


 一者,將姑息並助長社會及佛教徒,不尊重他人藝術創作的 歪風。就世俗法律說,也有盜取他人智慧財產權之過咎。 


 二者,因為以較低成本之贗品佔有市場的結果,使的正品失 去流通的優勢,如此將無法以更為充足的回饋,來支持並栽培努力創作的佛教藝術工作者,從而使得佛教藝術無法再向上精進,最後損失最大的,仍是佛教界自身! 


 三者,既然出於模仿複製,不免粗製濫造,從而使得整體佛法、佛像的藝術水準降低,甚至影響到未來人們對吾人所處時代之佛教價值的評價,這些再再都會影響佛教藝術對現在 及未來社會的弘化功能。 


 四者,由於粗製濫造,及大量仿製的結果,將使得一般人們對佛像,不再產生希有、難遭之想(大修行人當然例外), 同時也難以保有珍重、恭敬之心。從而使得人們依佛像修持的殷重心不足,因此也不易獲得聖像的冥感加持,修行因而不易得力。

 再者,雙佛聖像縮小模型雖已完成,但基於對聖像的恭敬與慎重,為求聖像的更加精緻與完善,後續還有很多工序需一一研究、克服,所以距離完工尚有很長一段時間。此時若被贗品搶先流通,屆時甚至還可能反被仿冒者「誣告」仿冒他人創作,這豈非更加顛倒是非?!因此基於在法律上要保護原創,以及對佛法弘揚與護持的想法,在此宣告版權之主張,乃是非常必要而符合佛法精神的!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善巧方便」運用佛法 】

佛法重在「用心」,不是用在嘴裡。「聽聞的佛法」要經過內心的「體會」,把「佛法醞釀」成性格的一部份,一種柔軟、慈悲與智慧,再拿出來講。

當對方抱怨或不順時,雖然知道「那是過去的因緣」,但教導對方時是「不氣不惱」,反過來用他「聽懂的話」(應機)對他說,不是硬生生的將聽到與認為的佛法一股腦的傾吐出去;這樣對方不僅聽不懂,也會認為:「啊!信佛吃素,卻變成腦袋不靈光了。」

文 / 法藏



【 文官制度的革新與強化是國家進步的基石 】

其實,臺灣的公務員比起其他國家來說,普遍的素質是越來越優的,雖然部份單位或個人,仍有傳統「衙門」的影子,但奉公守法、具有為民服務自覺的,畢竟還是多數!

但我們並不能以此為足,而不求再進步。

重點在於,我們國家正面對著世界性的競爭,全民與公務員都要有所警覺:光「奉公守法」已不足以面對世界性的挑戰了,而必需要有主動開創的熱情、具足世界性的眼光、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有為民服務的真性情及公門好修行的生命價值感。我們呼籲改革是為了「讓國家更好、更強」,而不是為了「否定既有的努力與價值」。

私人公司,自負盈虧,必須為自己負責、充滿危機感,所以要時時各自努力、講求效率與實益、自我求進步、隨時回應社會的需求。那代表國家機器、受用納稅人金錢、為人民所託付的公務機關,是否也該如此時時自我成長?
  
問題是,國家就像是一間「永遠不會倒的公司」一樣,身為這種不倒公司的員工,處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會有危機意識與自我進化的動力嗎?在現今的制度下,公務員一考上公務員資格,只要不犯錯,有時連行政主管都管不動他,如果他不主動努力服務人民、每天只是消極的例行公事,而不積極為社會開創新機會,誰也不能要求他要「多做什麼」。因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有功無賞、有過要罰」,薪資隨年資穩定成長,只要與長官關係做好,升遷早晚有份,我又何必冒險開創新局?這是公部門的人之所以會「官腔官調、不積極主動」的人性原因與普遍事實,畢竟好逸惡勞、逃避麻煩、我慢威權等乃是一般人的天性,這是制度不周全的問題,而非人的問題!


好公務員當然有,文章的重點,當然不在「要打翻所有的人」,而是要思考為何台灣的進步趕不上世界的前段班水準?


癥結在於:當前整個文官取才、用才制度,往往就在培養整個國家公部門因循苟且之氛圍,長期缺乏真實的業績評量與考核(參考柯P的新政措施),結果養成公務員缺乏主動承擔、積極開創之性格,缺乏國家理想與衰退危機感,甚至缺乏國家 / 臺灣 認同感。常常是,老鳥安於現狀等待退休,菜鳥被告知 / 警告:「不要太愛表現」(殘害了新進公務員的服務熱情)等等……成了一個個只做表面功夫的醬缸部門!

當然,高階領導人(政務官)眼光短小、為一己或少數的同黨利益,而罔顧國家進步與利益之所在,而造成公務員(事務官)的普遍「無力感」,這也是事實。不過不要忘了,這些高階領導人終究只是過客,也不會領一輩子國家薪水。他們來來去去,影響的是「大方向」,並非是「行政效率」與「主動積極為民」的態度與作為,而這些卻恰恰正是國家「紮實發展」的基石,也是最需要可以領終身奉的公務人員去給予支撐及維護的「行政道德與行政價值」。


高階領導人,我們每四年,用選票來審核他們的去留,那公務員我們該用什麼來審核他們的績效與適不適任?所謂上行下效,公務員是國家進步的支柱與發動者,也是國家進步的重要責任所繫,更是首當其衝必需要面對檢討的所在(不需要「針對」,但也絕對需要「面對」)!如果國人對此再不覺醒、再不思改進,國家難以進步。或者雖有進步,也趕不上當今世界的變化與競爭。

愛護這個國家,就得全體國民一起來面對儒家文化下,文官制度的整體革新需求,而不只是檢討買票意味濃厚的年金制度,否則豈只是「希臘化」,甚且有亡國之危機。

◎基於愛護臺灣這塊土地/國家,或許大家仍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審視國家的公共政策之合理性,從而讓我們的後代有更好的生活未來。

 以下我們不妨來看看臺灣近十年來的退撫支出預算總額,及其與國家年度總預算數的比例:

年度   退撫預算   總預算         比例

95      1340億     1兆5995億   8.4%

96      1347億     1兆6638億   8.1%

97      1360億     1兆6994億   8.0%

98      1368億     1兆8299億   7.5%

99      1368億     1兆7349億   7.9%

100     1339億    1兆7896億   7.5%

101   1386億    1兆9389億     7.2%

102   1399億    1兆9446億     7.2%

103   1383億    1兆9407億     7.1%

104   1418億    1兆9596億     7.2%

依以上的統計看,首先我們要問的是:退撫金占國家總預算的5%以上,是否為一般國家的合理支出?而且與社會上的「行情」是否差距合理?

這樣的比率是否是國家目前財政所能合理負擔的範圍?

乃至這個費用本身編定時的時代背景是否特殊,而今需要「適度」調整?等等,都是國家要開放給國人進行整體檢討的部份。

再仔細看看上方的統計表,其實退撫支出正在每年增加中!!(比例降低只是因為稅收增加)換言之,我們正在面臨日益擴大的財政黑洞。同時,另外的統計指出,我們的文教支出正在減少,如此社會上的階級將更加的無法流通。何以說我們的文教支出正在減少,社會上的階級將更加的無法流通?

因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正是讓弱勢者得以翻轉的最主要方式與機會。而今國家的教育支出減低,勢必以提高學費來維持教育品質,而提高學費也意味著將進一步的擠壓弱勢者受高等教育的機會。(PS.台灣每年約有55萬名大學生進行學貸,畢業後平均一人立即背負約30~50萬不等的債務,以22K的薪資算,幾乎就是兩年的薪水。下一代的辛苦可想而知)

這種社會階級的世代相承,所造成的階級流動停滯(貧者恆貧、富者常富),日後將不可避免地更加激發社會的對立與不安。目前台灣社會已隱然充斥著仇富心態(跟計程車司機大哥聊一下你就知道了),正是這種現象的重要指標。

這也正是我們身為知識份子,何以要承擔起檢視並監督國家財政支出,是否公平合理的主要原因。除了人飢己飢的良知呼喚以外,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自掃門前雪地,不去理會這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公共政策,最終,我們自己也將成為國家不當公共政策的受害者。


文 / 法藏
2015年7月21日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 修福報 】

福報,在凡夫的位上說,就像水一樣,可載舟、可覆舟。
然而在大乘佛教中,是告訴我們必須福慧雙修的。


就果上說,佛陀百劫修相好,正是修學廣大無邊的福報;就因中論,欲行菩薩道,福利眾生,亦不能沒有足夠的福報以為支持。因此,一般初入佛門的弟子,在寺院裏法會時,總被告以:「多替三寶做事,修一些福報」;出家了,師父也告訴你:「多替常住發心,將來才安住得下道場」;聽經時,法師告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等到自己離開寺院出來「打拼」時,如果遇著不順遂的因緣,自己也會歎道:「唉!福報不夠」;看到別人諸事發達,自己心裏不免會想:「他福報大!」

總之,我們的出家生涯,仔細檢點起來,圍繞著「修福報」的情況實在不少!從大乘的立場說,將修福報當做一種「法門」,而努力從事,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修福也只是傻傻地修福,而不能從中提起慧觀,甚至修福的努力,遠遠地超過修慧多多,那就值得小心商確了。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 為什麼我們需要皈依?】

為什麼我們需要皈依?

皈(歸)有「回歸」的意思。
是因為我們在歸依之後,漸漸透過學佛,而懂得將人心比佛心,回歸到內心那真正純真、無自私、慈悲、無我之原始的佛性覺悟狀態,這叫回歸(皈)佛性的皈依。


當我們回歸到這個覺悟佛性的狀態時,我們就是一個最富有、沒有不安、遠離逼迫的自在之人。

此後,我們就絕對不會再以自我意識而自惱、擾人,也絕不會再不止的向外追求名聲、色相,貪愛錢以及地位,也絕對不再熱衷於,以自我為中心來宰制別人。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 布施心行 】

布施,是「遍布施予」。
其更深的意思是指「平等施予」。
因為一切苦的產生,都源因於「自我貪愛」!
所以,初學時是以布施來捨自己的多餘~~

於其,剛開始是學習捨出自己的「多餘」,
進而,更能施捨自己之所「貪愛」,
再則,是能施捨自己之所「依靠」。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 佛法~活法 】

我們所認知的佛法道理,往往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經驗推論而已,唯有透過心靈的深刻悸動,才能將理論印證在真實的生活境緣當中,從而引生出事理圓融的生命體驗。

這是一種性格的內化,也是一種活生生的佛法。
道人的感動,其意義與價值,不正在此?


文 / 法藏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