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 從齋僧護法~談當前時代護持三寶的意義 】

 

 

法藏法師開示
2018/09/08

結夏安居期間的齋僧,能夠成就修道人的安穩修行辦道,是居士護持佛法及培養福報,最具體也最有效的修行實踐法門。

說到齋僧的功德,就像《盂蘭盆經》上提到,目犍連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不能受食。他就取了一鉢的飲食給自己的母親。母親慳貪成性,就用手遮著,防止其他的餓鬼來搶食。但因為太飢餓,飢火中燒,飲食到了喉嚨,都化成了炭。另外一個是阿難尊者的故事。阿難的壽命快結束了,觀音菩薩就示現面燃大士對阿難說:「將來你也會跟我一樣。」阿難尊者覺得自己道業未成,就要往生,就去請問佛。佛跟他說:「你要用齋僧的功德,化解過去的因緣。」

雖然經中這兩個故事,一個是以功德來利益父母,一個是為增上自己的道業,但要轉這個業,用的方法都一樣——齋僧,普同供養十方的僧伽。

從救度他人的角度說,人無量劫以來有很多因緣,以現世的父母為最明顯、重要。所以《盂蘭盆經》當中,是以自己的父母作開始,但是及於一切眾生的苦難,我們都要救濟。從自己的角度說,自己的道業未成,要努力修行。但努力是努力呀,也沒辦法保證,因為再怎麼努力,都有可能追不上自己過去所造的業。要知道,生而為人,善業、惡業差不多一樣,不是傾向於善,是剛好平等。站在中間,那個天平是偏一下就會倒一邊。你在這一世,稍不注意,可能就是在浪費福報、或修行的時間。

所以我們必須警覺,警覺在這少分的機緣當中,我們會懈怠,修行的機會也稍縱即逝喔!那想要有好道友、好因緣,因為要增加這修道的因緣,齋僧就變得重要了。

所以齋僧,乃至於對出家人也是重要的。那麼如果在家居士聽一聽,想想看:「哇,阿難尊者那個水準都需要齋僧,我這個在家人,因緣還沒那麼具足,我還能不齋僧嗎?」所以從現在這個因緣來看,就自己的角度說,這樣一比較,你就知道齋僧多重要。不是麻麻痹痹地、有一搭沒一搭地說「修個福報」,好像有也好無也好,「那無所謂啦!有人在約嘛!那我就來做好了。」它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嚴肅的、很重要的一次機會,因為一年也只有一次七月十五啊!你不要以為「出了錢就了事」,不是這樣。你用恭敬心作難遭難遇想,加上你深深地瞭解它的重要性,這樣做齋僧,那就不同一般了。

以上這兩個故事都來自出家人。所以,齋僧的緣起都是來自出家人,而不是在家人的因緣。所以,出家人對齋僧也一樣要謹慎、恭敬、作難遭想。那怎麼做呢?是有條件、有方法的。首先就是,我們去給人家齋僧,要恭敬,要隨喜這種齋僧的大因緣。那也從周邊,建議、鼓勵居士去參與齋僧的事情。如是行之,得大功德。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 在家居士可否做施食?是否應該提倡施食? 】

---- 法藏法師開示 ----
 
施食法門者,出家法師仗其出家修行之功德道力,依儀軌行持,自能利益無邊眾生。在家佛弟子雖敬信三寶,然不免塵勞之累,散心有餘,觀行難成,故不宜擅行此法。
 
此法門乃憫念餓道眾生之苦,而施予〝法〞與〝食〞,為行菩薩道最為直接有力之舉,理應提倡。除非是久修具信、俗累輕微之居士,否則仍以出家法師行之較為妥當。
 
*******************
補充 :
 
如果已經有恆地如法施食做很久了,那就以個人特殊的情況,保留繼續做也可無妨,但這不代表其他人也可以如此,也不代表這當中對作施食的人不存在誤區。
很多這樣做施食的人,他自己對三寶並沒有很具有信心,他以為自己已經修得很好了,因為有所謂的鬼神感應。或者是慈悲施捨的有相行,使他感覺很「滿足」,甚至很「自滿」。因此對施食法門樂此不疲,但對三寶、對道場卻是恭敬心、信心都很薄弱,因此也不想積極依止道場或師父修行。
設想一下,每天弄食物給一個或數個不想修行或不知道修行為何物的流浪漢吃東西。固然與他有了一些小恩、小惠的關係,可是你有多少因緣可以改變他的人生?感化讓他修行?但你卻可能下意識地認為那已經是「大功德一件」了,樂此不疲、沾沾自喜。
人生苦短、佛法衰微,生命能為眾生做的三寶事很有限。臺灣的寺院每天晚上都會隨著晚課集體作小蒙山施食。你不覺得讓餓鬼等眾生集中到寺院裏去受用師父們的施食,同時聽經聞法,會比一群餓鬼跑到你家門口,等著你這個在家人只是單純給吃的來得更有意義嗎?你何必去做那出家師父自古以來就集體定時在做的事?然後你自己卻不知道多利用時間積極親近三寶,或作更多居士本該護持三寶的事?
還是你覺得你做得比師父好?或者你覺得寺院太遠?其實鬼神都有小鬼通。別說是臺灣頭到臺灣尾,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對鬼神而言一念之間就到了,那麼多寺院都在傍晚施食,寺院的蒙山施食就是給鬼神們親近三寶的最好機會,白衣實在沒必要越俎代庖。
坦白說,古來推廣在家白衣這樣修行的大德並不多,而經論對白衣做這樣的推廣更是少見。這樣推動的師父,或有個人特殊的時代背景或修行因緣,但施食中的善念發心與各種重要心態與觀想,也不是每一個白衣都相應或容易做到的。用同樣的時間,我們去護持三寶,或到寺院去修行,或自己在家誦經、念佛,再以此功德迴向給周邊有緣的鬼神。其實功德更直接,而也更加是一般普遍被認可及鼓勵的修行方法。有智慧的人要會選擇,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更對修行自利利他更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避免陷入到施食的小陶醉感中,法藏絕無意輕視施食法門、更無意要批評任何大德的意見。只是要提醒:這當中對某些人而言,其中所存在的,非常需避免的修行誤區。我們要學會仔細的自我觀察。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 有情眾生 】

 

《 法藏法師開示 》

六道眾生中,最會產生顛倒妄情的正是人道眾生。當然,畜牲等其他五道眾生也都是有情,比如狗也是有情,可是牠會適可而止,狗雖然很纏人,但大部份的狗不會記恨,不會把情陷得太深。貓很驕傲,有些貓幾乎永遠是獨往獨來,但牠卻不會產生孤獨的恐懼。豬看起來最中庸,雖然長相醜陋,但卻顯得不亢不卑。動物雖然都有感情,但是卻不至於像人類那樣感情複雜、無常、虛偽,而且常常無法自我克制。
 
不過有些動物是情特重,比如蓮池大師的放生圖上說過一個故事,獵人捕殺一隻子鹿,子鹿死了,一頭母鹿跑過來,圍著子鹿不停的哀嚎,過半天也死了。獵人把母鹿宰割後,打開肚子一看,它的腸子竟斷成一寸一寸的,真個是柔腸寸斷哪!唉!畜牲還這麼多情,人們看到也是要落淚的呀!身為人類,如果也曾經為自己摯愛的親人之生離死別而痛哭傷心過,就會知道身為有情眾生,為情所苦的逼迫性。
 
 未提供相片說明。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 悟光和尚尼 舉火偈 】

 


註 : 悟光精舍 上悟下光和尚尼,於民國113年7月18日安詳示寂。

【 悟光和尚尼 讚頌偈 】

 


註 : 悟光精舍 上悟下光和尚尼,於民國113年7月18日安詳示寂。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 剃度上人 慧顗老和尚圓寂讚頌 追思文 】

 

2014/11/28
 
師父上人!您老人家今日示現圓寂
我們弟子眾等要回報師恩
就是要
學習您老人家「忠厚為教、護持佛教不遺餘力」的身教行儀
您對弟子們
在言行當中,有著無盡的慈悲、無限的愛護與加持。
也正因為您對弟子們這般的慈悲護念
所以我們日後才學會了
對於佛門其他出家眾,都要保有一份敦厚之情,
這正是您長期以來對我們的身教!
弟子法藏
在教界中所學所行
很大部分都是早期受您老人家的啟示和教育
我們眾弟子雖然不一定隨侍在您老人家身旁
然 平時談起清涼寺
都真心的思念您老人家
希望您能健康長命百歲
現在上人因緣已經具足 功德圓滿
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願您老人家早日乘願再來
迴入娑婆、廣度有情
再來成就佛法自利利他的大志業
並帶領我們大家,一起圓成佛道
弟子 法藏眾等
至誠懇切 求哀禮敬
上來祈禱
願 上人於極樂世界含笑納受
阿彌陀佛!
 
 2014.11.28法藏法師於剃度上人 慧顗老和尚圓寂讚頌會 恭讀追思祭文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 修善心召感當來善因緣 】


 

【 直心 】


 

【 阿彌陀 】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 女人的愛情認知 】

 





















這個題目總是難解……
但越是難解的
越是佛法的所在!
大家加油😊

【 是不是曾經相信了對方口中的永恆 】

就覺得沒有別離的一天來臨呢?
不管是親情、愛情、道友之情,人跟人之間的情感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像爭吵時、甜蜜時、歲月流逝時等,這就是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無常,人所處的現在,「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事」。
不過也不用過於害怕無常,正是因為事事變化無常,我們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喔!也在認知到有恆常的無常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活在當下。
 
佛法的小秘訣✨:當關係美好時不要一頭熱的栽進去,要有腳踏兩條船的心態!一腳享受且珍惜快樂,一腳踩在無常上,那當變化無常來臨時才能以知曉一切因緣聚散的心面對而減少別離之苦。
 
~法藏法師法語
 

 

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 人有悲歡離合 】

佛陀離開苦行林時,面對著苦行者的慰留,佛陀說:「會合是歡樂的,別離是悲哀的,這是彼此都有相同的感覺,因為有會合的歡樂,所以就有別離的悲哀,這並不是誰的罪過,這是世間的真理。」
 
一生中不免面對著一次次的別離,從必須跟父母分開進到幼稚園的嚎啕大哭、遠房年長的長輩過世、在青春年華裡總有愛人轉身就離去、同年紀的朋友驟然的離世、寵物走失、最摯愛親近的家人過世、一直到終有一天躺在棺材裡,在這個世界的角度換成自己是離別的那人時⋯
是不是覺得這些既是一些寂寞無助又充滿淚水的場景?其實不然。
 
佛陀用智慧告訴我們怎麼面對這些痛苦「一切相聚為因緣生時,則感恩珍惜。一切別離為因緣滅時,則隨喜祝福。」唯有在這些時刻帶著感恩、隨喜、祝福的心能夠降低自己的痛苦,而得到自在,雖然有時候因著無明很難做到,但要明白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持續的修行練習,慢慢的就能用佛陀告訴我們的方式面對著這些無助又如溺水般的痛苦,只要你相信佛陀及你自己。
 
~ 法藏法師法語 



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 不因他人的愚痴而動怒 】

 


【 佛法的智慧不論多複雜、深奧,都離不開兩個意義 】

 

我們不是很哲學地抽開來說「無量義」,它必須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一切佛法的道理,如果最終不能拿來利益一切眾生(雖然一切眾生不可得),它就純粹是道理,是不對的。如陸上行舟,沒有意義。
 
佛法的道理就是一條船,船如果放在乾地上,這條船什麼都不能做。它必須被放在大悲水上,拔濟淪落的眾生,這個智慧船才管用。智慧是船,必須在大悲水上,或者說眾生的苦海中,行大悲救濟。
 
所以,佛法的智慧再怎麼複雜、深奧,它最終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我自己不執著善惡,不執著利益眾生。第二,什麼眾生我都能伸得出手去利益他。特別是大乘法,絕對少不了這兩樣。那所謂的「能伸手去幫助他」,這不就是六度嗎?懂無量義,所以能行種種萬行。
 

 

【 如何扭轉我們的業報 】

一些重的「業」,固然有難轉之處,但它終究還是因緣所生法,只是難轉而已。

只要我們懂得發菩提心、憶念佛的本願功德,及相信誦持大乘經典的加持力量,必能依此善巧,而有機會扭轉我們的重業。
 
法藏法師開示法語 ~
 



 

【 不應以佛教的真理輕慢他教 】

就佛教當分來說,即便我們認爲佛教的真理是最終真理,也不應該拿來區隔他人、輕視他人;我們認為看到了佛教的真理,也很有可能是我們個人經驗所認知的真理,仍舊是偏頗的知見。 


佛教最終的真理,一定能夠看到其他衆生存在的價值和他緣起的必要性。
 
所以我們在勸導人家追尋佛教真理的時候,最好先隨喜他之前的信仰也有可取、可需之處,而不要用否定的角度與他談他過去的信仰。
 
~ 法藏法師開示法語 ~
 

 

【 為自己創造一條平坦、好走的道路 】

佛陀用他的生命證明,
沒有哪一種生命的路是走不下去的。
不管生命如何痛苦與難堪,
看起來很難走的一條路,
向前看似乎無路可走;
然而回首來時路,
生命還是走到了今天。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既然生命能走到今天,
前方一定有路可走,
但是如何走得自在與放下,
可以靠著智慧、理解、對生命因果關係的認知,
以創造未來好走與平坦的一條路。
 
—— 法藏法師開示法語
 

 

【 慈悲為動機,結出智慧果 】

 


【 浪子回頭 】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 修養心靈的價值 】

 

為何我們對於親友的生離、死別,乃至人際間的恩怨、愛恨很難放下?
 
那是因為覺悟的人生意義並未深植入心,並昇華為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仍只是運用我們的世俗想法與慣有的期待,在面對我們的人生!
 
此時,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因執著而受苦」,我們才會知道要去思考人生「真正快樂的方向」在哪裡?從而讓我們的心性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應藉由「對苦之生起、苦之原因」的多方深入觀照,來讓自己能時時憶念到修養心靈的價值,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逐漸超越諸種煩惱與苦痛的束縛。
 
~ 法藏法師法語 ~
 

 

【 捨無量心的精義 】

四無量心中的前三無量心:慈、悲、喜,皆是施恩予眾生,倘若心中無"捨"無量心,則對眾生易產生貪著與壓力,捨心就是不給人壓力。「捨」是施恩於人,且不著心於己,是給了之後沒有「施予」的念頭才叫捨。
 
此外,捨亦有「平等義」,不但接受眾生的請求,而且是以平等施與的正念接受眾生的請求;這還包括:捨「自己不想承擔」的念頭、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或者自我保護的強烈意圖 ( 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之內)。
 
「捨」也意味著在人情上要有所承擔,菩薩欠人情不但是應當的,有時候也是必需的:一般人最怕「欠他人的人情」,然而人情卻是連結眾生最必然的業感力量。因為欠眾生的人情,所以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因為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所以我們才有機會與眾生,在未來世中產生各種關係;藉由各種關係的連結,菩薩才有機會渡化眾生。
 
在極大部分的情況之下,我們雖為了在修行上不相礙,而要努力學習不貪愛眾生(所謂的辭親割愛),但是菩薩 發菩提心觀一切眾生如母的愛護眾生之悲念,還是有能力成就菩薩與眾生相互之間的連結的。這才有機會讓菩薩與眾生在未來世,繼續於法門中相見。
 
因此,菩薩的大乘「捨無量心」,是能夠捨去「害怕欠眾生人情」、「害怕被依賴得很辛苦」之類的念頭,而勇悍平等看待生命中的“繫縛”與“不繫縛”兩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菩薩不急求出離三界、自求解脫的原因!
 
另外,漢傳佛教近數百年來,很多的古德一方面在個人修行上強調自求解脫,一方面又主張當行大乘菩薩道,這當中如何避免兩邊都不落實的情況?是需要後世行者們細心推敲與檢覈的。
 
 
~ 法藏法師法語 ~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 大捨大得 】

捨心越大,代表你的決心越大,

決心越大,你的心開得越大。
雨一直下,誰接到的雨水多?
盆子越大,盛的雨水越多;
盆子小,盛的雨水少。
"盆子"即表喻:你的發願心、你的決心。
 
~法藏法師法語~
 

 

【 加 持 】

加持,並非想像中那樣神祕,它其實是~~
眾生有渴望、有迷惑、有困頓......,
佛、菩薩,或者我們的師父、老師有慈悲、憐愍,有真誠心及真實的功德;
眾生對佛法僧三寶有仰信;三寶透由眾生堅定的信心做為媒介,
以內在緣念眾生的,廣大無緣平等心,做為力量的來源,對於眾生眼前所修,或眼前難以突破的困惑,給予精神上、修持上、功德意義上面的認證以及支撐,這叫做加持。
加持是相互感應、以心印心的,加持的力量是由信心來決定的。
 
~ 法藏法師法語 ~
 

 

【 究竟的大乘 】

 


【 皈依的佛乘心要 】

 

一佛乘之皈依,是一項以實踐一實相義之生命為宗旨的自我宣誓,
其目的是 :
為發菩提心,如幻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普利一切眾生成就佛道(皈依所緣之法);
其方法是 :
以恭敬珍重的心念態度,在三寶具足,且同時相互憶念之情況下,透過戒體生起之觀想為方便,進行殷重之宣誓(皈依之方法);以成就皈依之心願體(皈依所成之體),並將之領納、憶持在心(納此願心而成就皈依);
依此領納之心體,於一生中乃至盡未來際,念念之間引導我們成就:
依循三寶(正見、正思)、依靠三寶(忘我通靠),
以翻邪歸正(皈依之行相)、返歸佛性(皈依之法用、法相)的 一佛乘之修行。
為成就此殷重皈依之心、行與力、用,須以皈依者與三寶相互現前、相互憶念為方便,方能成就皈依心體之生起與領納(律法中有言:得戒和尚不現前,戒子不得戒)。
 
因此網路上所辦理的遠端即時影像皈依,無論人數多寡,皆可視為接引眾生之善方便,但不宜取代正式之皈依(僅發給單張「方便皈依」證)。最好能要求日後(如:一年內),親返道場與原授皈依之師父面對面,再次接受詳細之皈依教授,以進行正式而殷重之皈依儀軌,方能如法成就圓滿皈依之行。
 
文 / 釋法藏
 

 

【 忘我為眾,藉病消業 】

 


【 學佛 ? 學人?】

平時佛陀勸我們的,我們總是有自己的意見,總認為自己的看法、做法比佛陀說的好。那是學「我」,不是學「佛」!
 
當麻煩來了,而自己又六神無主時,卻到處去求人、求神、求秘方,佛法全派不上用場,這是學「人」,不是學「佛」!
 
於是大部分時候,佛法總是「靠邊站」的多。不是佛法不靈光,而是自己根本沒有給法站上面的機會。
 
文 / 釋法藏
 

 

【 慚愧 與 掉悔 】

慚愧不同於掉悔。
掉悔是一種我執式的放不下,
念念追悔前事而悔恨不安、擾動躁熱;
慚愧則是一種智慧的內省,
從客觀的自我檢討中,
承認錯誤而放下自我,
當下懺悔而獲得清涼。
因此我們要常慚愧,而不要生掉悔。 
 
 
文.圖 / 釋法藏
 

 

【 君子 與小人之諍 】

 


《 具足慚愧心 》

 


【 「擇法」覺分 】

 


【 赤子之心 】

 

具足純真的赤子之心,使我們對一切人、事都長期地保有一份謙卑、誠懇與敬畏。
 

 

【 學做人 】

 


【 發心起行 】

 


【 念佛即是懺悔業障、隨喜功德!】

 


【 一念執取而成障 】

 


【 無常 】

 


【 如何跟自己對話,真正的「做自己」】

 


【 共成菩提 】

 


【 十方諸佛共讚淨土法門 】

 


【 現代人的苦惱與輪回根源 】

 


【 梁皇寶懺緣起 】

 

梁皇寶懺原名「慈悲道場懺法」,乃南朝梁武帝為郗徽皇后脫離蟒蛇身,所造漢傳佛教第一部,亦是篇幅最大的一部懺法。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懺者慚恥前愆、悔者捨離後過,因依佛菩薩之慈悲,延禮師僧起建道場,以修持懺悔之法門,得除罪積福之不可思議感應。緣起於梁皇,故以之為名。
 
郗徽皇后系出名門,自幼聰慧、姿色秀麗,善隸書、讀文史、工女紅,才貌出眾,遠近馳名,與武帝感情甚篤。然疑心嫉妒、性格慘毒,怒輒損物害人,故體弱多病,年三十二於武帝登基前三年,即捨報墮入蟒蛇身,受種種苦毒。幸宿有佛法善根,故於武帝登基之後,得以蟒蛇身向武帝化現,祈求作佛法功德以拔濟。
 
於是梁武帝乃請求聖僧 寶誌禪師,領導諸大沙門, 共同從《法華》、《涅槃》、《 華嚴》、《楞伽》等大乘經典中,擷取懺悔要義,撰集成十卷懺文。武帝依文修懺甫畢,郗皇后即脫蟒身而生忉利天。以其富含大乘佛教修己利他、發菩提心、共成佛道之旨,又文辭優美淺顯易懂,所以懺悔功深,感應迅速不可思議,乃成為漢傳佛教最重要、最隆重的懺法,而流通至今不墬。
 
 
文 / 釋法藏
 

 

【 慎防身口意三業 】

 


【 往生無障礙的秘訣 】

 


【 業果 】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 你問佛 ? 你問菩薩 ? 】

網路上面到處看到這種文章:「我問佛,佛告訴我什麼什麼...」

 請問,你問佛,你見著佛了?還是起乩?還是夢中夢到?
 
「我問菩薩,菩薩跟我說要怎樣怎樣,怎麼樣才是怎麼樣…」,你問菩薩,你問哪一尊啊?現在連出家人也到處傳這種文,這是混淆佛教的做法,應該改正。
 
你問佛,佛都入滅了,哪時候遇到佛了?無論是起乩還是寫沙盤,這都是民間信仰的做法,不是佛教的做法,大家要善分別。
 
 
《 法藏法師法語 》
 

 

【 請轉法輪 】

 


【 慈悲沒極限 】

 


【 勇於行善 】

這個時代,需要每一位公民勇於行善的行動力。


 

【 如何在生活中修「空假中」?】


所謂「空」,要看清「緣起」,從大的宇宙範圍,漸漸縮小到地球,再縮小到社會,再縮小到你的家庭、你受的影響,那就是緣起。
 
觀察緣起才知道,一切皆有因有緣。基於「有因有緣」,那「無緣不生一切結果」。你就發現了,這是性空的本意,它本來就這樣。
 
接著,你要能起「妙有」。一切煩惱都是妙有,對我自己,我生起菩提心。他的煩惱讓我有菩提心。因為眾生有苦故,我當誓願成佛。
 
再來,因為眾生有苦,也讓我好苦,所以讓我精進。我有苦,我才會懂精進。再來,眾生讓我苦到受不了,我才能修忍辱,我才能修布施,我才能修精進。這就是苦的妙用在這裡。
 
一切的苦,無非都在告知你,「我的我執還那麼強」!你才會這麼苦啊!覺得沒面子啊!覺得不知道怎麼辦啊!「誰」在不知道怎麼辦?「我覺得好丟臉!我想在地上挖洞,要鑽進去了。」你看你那個顏面感多強!那種我執感多強!生起來一定會煩惱。
 
煩惱,第一個要「看到」,第二「忍辱」,第三要「觀察它的緣起相」,接著觀察到它的「我執相」,都是我執所生。那最終落入到「這一切,都是發起我菩提心的」,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緣起當中,我的現前煩惱跟它對應,而生起如幻的我執。我要喚醒內在的覺性。
 
所以,說它是「空」,它卻有作用。說它「有種種的作用」,可是它那些作用,不是我在凡夫立場上看到的「煩惱的作用」。這一切的作用都是讓我增長菩提心用的。而菩提心在哪裡?在我內心裡。我總是看不到它,但是它,讓我能懺悔,讓我能警策,讓我能看到我執,這本身就是它「不可思議的佛性」之作用,這叫做「中道義」。
 
「中道義」不盡然是從「即空、即假、即中」、「非空、非假,即是中」這樣來看,是「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當下即是那一念覺性義」。你也不知道,可是,你知道它苦的本身,你就知道,那是你的覺性在起作用。你知道你要修忍辱,這個能知的心,就是你的覺性。所以它是不思議的,說不上是什麼樣子的,但是你得相信它存在,這就是你的「中道見」。
不容易,所以怎麼辦?要一直誦經,一直誦經,然後一直拜懺。
 
 ~ 法藏和尚天台講座開示 ~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