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 「泛修行論」的迷思 】

古來大德能名垂後世者,大抵功行、見解等,皆有其特殊處殆無疑義,然佛法深廣無邊,卻也不宜因為有功行就說,彼等皆是〝果位再來人〞。蓋修行高低是一事,見解淺深又是一回事,並非都很〝有修行〞,則彼此的見解就一定一樣。佛的十大弟子,各各稱第一,這正說明了修道之人,其彼此間的見解、能力,是有可能有高低深淺之不同的。

如果說某大德有修行,所以他所說的一切,一定都是對的、都是究竟的,這正是〝泛修行論〞的迷思,同時也是個人崇拜的開始。畢竟〝正遍知〞是唯有佛陀才具足的,乃至等覺菩薩都尚有所不足。今日海峽兩地佛子常存在的,依人不依法的祖師崇拜情結,往往也正是因此而起的。因此吾人學佛應依於教理,而理性抉擇,各大德各有其不同的佛法依據及對機因緣,所謂正看成嶺側看成峰,似不必一定於諸大德中強求其同。



文、圖 / 法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