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 修養心靈的價值 】

 

為何我們對於親友的生離、死別,乃至人際間的恩怨、愛恨很難放下?
 
那是因為覺悟的人生意義並未深植入心,並昇華為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仍只是運用我們的世俗想法與慣有的期待,在面對我們的人生!
 
此時,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因執著而受苦」,我們才會知道要去思考人生「真正快樂的方向」在哪裡?從而讓我們的心性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應藉由「對苦之生起、苦之原因」的多方深入觀照,來讓自己能時時憶念到修養心靈的價值,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逐漸超越諸種煩惱與苦痛的束縛。
 
~ 法藏法師法語 ~
 

 

【 捨無量心的精義 】

四無量心中的前三無量心:慈、悲、喜,皆是施恩予眾生,倘若心中無"捨"無量心,則對眾生易產生貪著與壓力,捨心就是不給人壓力。「捨」是施恩於人,且不著心於己,是給了之後沒有「施予」的念頭才叫捨。
 
此外,捨亦有「平等義」,不但接受眾生的請求,而且是以平等施與的正念接受眾生的請求;這還包括:捨「自己不想承擔」的念頭、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或者自我保護的強烈意圖 ( 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之內)。
 
「捨」也意味著在人情上要有所承擔,菩薩欠人情不但是應當的,有時候也是必需的:一般人最怕「欠他人的人情」,然而人情卻是連結眾生最必然的業感力量。因為欠眾生的人情,所以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因為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所以我們才有機會與眾生,在未來世中產生各種關係;藉由各種關係的連結,菩薩才有機會渡化眾生。
 
在極大部分的情況之下,我們雖為了在修行上不相礙,而要努力學習不貪愛眾生(所謂的辭親割愛),但是菩薩 發菩提心觀一切眾生如母的愛護眾生之悲念,還是有能力成就菩薩與眾生相互之間的連結的。這才有機會讓菩薩與眾生在未來世,繼續於法門中相見。
 
因此,菩薩的大乘「捨無量心」,是能夠捨去「害怕欠眾生人情」、「害怕被依賴得很辛苦」之類的念頭,而勇悍平等看待生命中的“繫縛”與“不繫縛”兩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菩薩不急求出離三界、自求解脫的原因!
 
另外,漢傳佛教近數百年來,很多的古德一方面在個人修行上強調自求解脫,一方面又主張當行大乘菩薩道,這當中如何避免兩邊都不落實的情況?是需要後世行者們細心推敲與檢覈的。
 
 
~ 法藏法師法語 ~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 大捨大得 】

捨心越大,代表你的決心越大,

決心越大,你的心開得越大。
雨一直下,誰接到的雨水多?
盆子越大,盛的雨水越多;
盆子小,盛的雨水少。
"盆子"即表喻:你的發願心、你的決心。
 
~法藏法師法語~
 

 

【 加 持 】

加持,並非想像中那樣神祕,它其實是~~
眾生有渴望、有迷惑、有困頓......,
佛、菩薩,或者我們的師父、老師有慈悲、憐愍,有真誠心及真實的功德;
眾生對佛法僧三寶有仰信;三寶透由眾生堅定的信心做為媒介,
以內在緣念眾生的,廣大無緣平等心,做為力量的來源,對於眾生眼前所修,或眼前難以突破的困惑,給予精神上、修持上、功德意義上面的認證以及支撐,這叫做加持。
加持是相互感應、以心印心的,加持的力量是由信心來決定的。
 
~ 法藏法師法語 ~
 

 

【 究竟的大乘 】

 


【 皈依的佛乘心要 】

 

一佛乘之皈依,是一項以實踐一實相義之生命為宗旨的自我宣誓,
其目的是 :
為發菩提心,如幻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普利一切眾生成就佛道(皈依所緣之法);
其方法是 :
以恭敬珍重的心念態度,在三寶具足,且同時相互憶念之情況下,透過戒體生起之觀想為方便,進行殷重之宣誓(皈依之方法);以成就皈依之心願體(皈依所成之體),並將之領納、憶持在心(納此願心而成就皈依);
依此領納之心體,於一生中乃至盡未來際,念念之間引導我們成就:
依循三寶(正見、正思)、依靠三寶(忘我通靠),
以翻邪歸正(皈依之行相)、返歸佛性(皈依之法用、法相)的 一佛乘之修行。
為成就此殷重皈依之心、行與力、用,須以皈依者與三寶相互現前、相互憶念為方便,方能成就皈依心體之生起與領納(律法中有言:得戒和尚不現前,戒子不得戒)。
 
因此網路上所辦理的遠端即時影像皈依,無論人數多寡,皆可視為接引眾生之善方便,但不宜取代正式之皈依(僅發給單張「方便皈依」證)。最好能要求日後(如:一年內),親返道場與原授皈依之師父面對面,再次接受詳細之皈依教授,以進行正式而殷重之皈依儀軌,方能如法成就圓滿皈依之行。
 
文 / 釋法藏
 

 

【 忘我為眾,藉病消業 】

 


【 學佛 ? 學人?】

平時佛陀勸我們的,我們總是有自己的意見,總認為自己的看法、做法比佛陀說的好。那是學「我」,不是學「佛」!
 
當麻煩來了,而自己又六神無主時,卻到處去求人、求神、求秘方,佛法全派不上用場,這是學「人」,不是學「佛」!
 
於是大部分時候,佛法總是「靠邊站」的多。不是佛法不靈光,而是自己根本沒有給法站上面的機會。
 
文 / 釋法藏
 

 

【 慚愧 與 掉悔 】

慚愧不同於掉悔。
掉悔是一種我執式的放不下,
念念追悔前事而悔恨不安、擾動躁熱;
慚愧則是一種智慧的內省,
從客觀的自我檢討中,
承認錯誤而放下自我,
當下懺悔而獲得清涼。
因此我們要常慚愧,而不要生掉悔。 
 
 
文.圖 / 釋法藏
 

 

【 君子 與小人之諍 】

 


《 具足慚愧心 》

 


【 「擇法」覺分 】

 


【 赤子之心 】

 

具足純真的赤子之心,使我們對一切人、事都長期地保有一份謙卑、誠懇與敬畏。
 

 

【 學做人 】

 


【 發心起行 】

 


【 念佛即是懺悔業障、隨喜功德!】

 


【 一念執取而成障 】

 


【 無常 】

 


【 如何跟自己對話,真正的「做自己」】

 


【 共成菩提 】

 


【 十方諸佛共讚淨土法門 】

 


【 現代人的苦惱與輪回根源 】

 


【 梁皇寶懺緣起 】

 

梁皇寶懺原名「慈悲道場懺法」,乃南朝梁武帝為郗徽皇后脫離蟒蛇身,所造漢傳佛教第一部,亦是篇幅最大的一部懺法。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懺者慚恥前愆、悔者捨離後過,因依佛菩薩之慈悲,延禮師僧起建道場,以修持懺悔之法門,得除罪積福之不可思議感應。緣起於梁皇,故以之為名。
 
郗徽皇后系出名門,自幼聰慧、姿色秀麗,善隸書、讀文史、工女紅,才貌出眾,遠近馳名,與武帝感情甚篤。然疑心嫉妒、性格慘毒,怒輒損物害人,故體弱多病,年三十二於武帝登基前三年,即捨報墮入蟒蛇身,受種種苦毒。幸宿有佛法善根,故於武帝登基之後,得以蟒蛇身向武帝化現,祈求作佛法功德以拔濟。
 
於是梁武帝乃請求聖僧 寶誌禪師,領導諸大沙門, 共同從《法華》、《涅槃》、《 華嚴》、《楞伽》等大乘經典中,擷取懺悔要義,撰集成十卷懺文。武帝依文修懺甫畢,郗皇后即脫蟒身而生忉利天。以其富含大乘佛教修己利他、發菩提心、共成佛道之旨,又文辭優美淺顯易懂,所以懺悔功深,感應迅速不可思議,乃成為漢傳佛教最重要、最隆重的懺法,而流通至今不墬。
 
 
文 / 釋法藏
 

 

【 慎防身口意三業 】

 


【 往生無障礙的秘訣 】

 


【 業果 】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 你問佛 ? 你問菩薩 ? 】

網路上面到處看到這種文章:「我問佛,佛告訴我什麼什麼...」

 請問,你問佛,你見著佛了?還是起乩?還是夢中夢到?
 
「我問菩薩,菩薩跟我說要怎樣怎樣,怎麼樣才是怎麼樣…」,你問菩薩,你問哪一尊啊?現在連出家人也到處傳這種文,這是混淆佛教的做法,應該改正。
 
你問佛,佛都入滅了,哪時候遇到佛了?無論是起乩還是寫沙盤,這都是民間信仰的做法,不是佛教的做法,大家要善分別。
 
 
《 法藏法師法語 》
 

 

【 請轉法輪 】

 


【 慈悲沒極限 】

 


【 勇於行善 】

這個時代,需要每一位公民勇於行善的行動力。


 

【 如何在生活中修「空假中」?】


所謂「空」,要看清「緣起」,從大的宇宙範圍,漸漸縮小到地球,再縮小到社會,再縮小到你的家庭、你受的影響,那就是緣起。
 
觀察緣起才知道,一切皆有因有緣。基於「有因有緣」,那「無緣不生一切結果」。你就發現了,這是性空的本意,它本來就這樣。
 
接著,你要能起「妙有」。一切煩惱都是妙有,對我自己,我生起菩提心。他的煩惱讓我有菩提心。因為眾生有苦故,我當誓願成佛。
 
再來,因為眾生有苦,也讓我好苦,所以讓我精進。我有苦,我才會懂精進。再來,眾生讓我苦到受不了,我才能修忍辱,我才能修布施,我才能修精進。這就是苦的妙用在這裡。
 
一切的苦,無非都在告知你,「我的我執還那麼強」!你才會這麼苦啊!覺得沒面子啊!覺得不知道怎麼辦啊!「誰」在不知道怎麼辦?「我覺得好丟臉!我想在地上挖洞,要鑽進去了。」你看你那個顏面感多強!那種我執感多強!生起來一定會煩惱。
 
煩惱,第一個要「看到」,第二「忍辱」,第三要「觀察它的緣起相」,接著觀察到它的「我執相」,都是我執所生。那最終落入到「這一切,都是發起我菩提心的」,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緣起當中,我的現前煩惱跟它對應,而生起如幻的我執。我要喚醒內在的覺性。
 
所以,說它是「空」,它卻有作用。說它「有種種的作用」,可是它那些作用,不是我在凡夫立場上看到的「煩惱的作用」。這一切的作用都是讓我增長菩提心用的。而菩提心在哪裡?在我內心裡。我總是看不到它,但是它,讓我能懺悔,讓我能警策,讓我能看到我執,這本身就是它「不可思議的佛性」之作用,這叫做「中道義」。
 
「中道義」不盡然是從「即空、即假、即中」、「非空、非假,即是中」這樣來看,是「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當下即是那一念覺性義」。你也不知道,可是,你知道它苦的本身,你就知道,那是你的覺性在起作用。你知道你要修忍辱,這個能知的心,就是你的覺性。所以它是不思議的,說不上是什麼樣子的,但是你得相信它存在,這就是你的「中道見」。
不容易,所以怎麼辦?要一直誦經,一直誦經,然後一直拜懺。
 
 ~ 法藏和尚天台講座開示 ~
 

 

 

【 一句佛號即具教、理、行、果四義 】

教是佛陀所說之言教,
理乃言教中之義理、
行則依義理而起行、
果即行持後所證之聖果,
此四者乃佛法大綱宗旨。
 
憶佛念佛,實在是得道的捷徑。過去眾生機利,隨修一法門,教、理、行、果四者具備;今則機鈍,若捨淨土法門,即難具此四,難得果證。
 
蓋淨土法門普收上、中、下三根機,乃諸佛徹底悲心所繫,無論是定性聲聞、緣覺、菩薩,或不定性、無種性等五種根性之眾生,皆共導歸於淨土,能使上聖下凡同證真常。
 
所謂:
九界眾生離此淨土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淨土法門,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
往聖前賢,人人趣向淨土;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極樂。
 
故而《華嚴經》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莫不求生淨土;
祇園演說《彌陀經》以來,西天東土一切著述,率皆旨歸極樂蓮邦。
 
《 法藏法師法語 》 
 

 

【 何謂常懷慚愧? 】

 


【 如何實踐對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之信心? 】

我們要能真正的相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不可思議,才能真正從念佛當中,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而保證臨命終時必得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但所謂的相信彌陀名號不可思議,可不是嘴上講講相信,然後悠悠忽忽地修行,就是相信了,而是需要我們用生命投入念佛之行動的。
 
我們敢用一分的誠意與行動,去真實的實踐我們的信心,去相信彌陀佛真實不虛之功德,彌陀佛將會用十分的不思議加持,來回應我們。
 
唯有這樣真誠的實踐我們的仰信,才能讓彌陀佛名號之不思議力量,從我們的內心裡湧現,進而產生強大而不可動搖的願心。讓我們在臨命終時,不為各種困難、業障所迷惑、障礙,讓我們必定得以往生!
 
 
---法藏法師法語--- 
 

 

【 勇悍地抓住曙光乍現的修行善念 】

 


【 修行的功德會被取走嗎?】


 

【 什麼是「法華三昧」 】


 

【 利益眾生之心 】

大乘人學佛、修行,唯一目的是為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不是為自己求安樂。這種願心就是菩提心,表現在外的就是大悲心。 


然而我們救濟一切眾生,一般初發心的人是認為:眾生可憐、造惡,當為我所救濟。這是下根人的這樣思惟。
 
中根的人是看眾生造惡有,我不應當於彼起傲慢之心,應當助他離苦得樂、離惡修善。
 
上上根人看一切眾生皆是如如佛,那麼一切善惡之法有如幻的分別而無真實之義,所以說以無限的恭敬感恩之心,於一切惡法中利益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利益!
 
 ~ 法藏法師法語 ~
 

 

【 佛法與藝術 】


【 這個題目總是難解…… 但越是難解的 越是佛法的所在! 】

 


【 是不是曾經相信了對方口中的永恆 】

是不是曾經相信了對方口中的永恆

就覺得沒有別離的一天來臨呢?
不管是親情、愛情、道友之情,人跟人之間的情感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像爭吵時、甜蜜時、歲月流逝時等,這就是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無常,人所處的現在,「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事」。
不過也不用過於害怕無常,正是因為事事變化無常,我們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喔!也在認知到有恆常的無常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活在當下。
佛法的小秘訣✨:當關係美好時不要一頭熱的栽進去,要有腳踏兩條船的心態!一腳享受且珍惜快樂,一腳踩在無常上,那當變化無常來臨時才能以知曉一切因緣聚散的心面對而減少別離之苦。
 

 

【 業 障 】


 

【 直心 ● 正直 】

直心是道場,
犯錯直下承擔,
沒有其他的"因為...所以..."

--- 法藏法師法語 ---
 

【 宗教的五種特質 】

 


【 修行切忌好高騖遠 】

現在的人好高騖遠,有點小聰明,就忙著參禪、學相宗、修密宗,總把念佛看得沒用。

他們只知道禪宗機鋒妙語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廣大,卻不知道縱然參禪達到大徹大悟,只要煩惱惑業沒有斷淨,生死依舊難了。
 
相宗,不破盡我執和法執,縱然明白種種名相,講起來頭頭是道,又有什麼用;密宗,雖說可以現身成佛,然而能成佛,決非薄地凡夫的事。學密宗的人著魔,都是因為不自量力,妄求神通、成佛。密宗現身成佛,或者說即生成佛,這和禪宗見性成佛的話一樣,都是指修行達到的功夫程度,不是真的立地成佛。
 
現身成佛的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此外就算古佛再來,也沒有示現即身成佛的事。無知的人總是錯認消息,專心致志念佛,才是最穩當的法則。
 
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而是各種法門有的契理不契機,有的契機不契理。只有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又契機,尤其末法時代,更適合眾生根性。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 放生 VS. 救濟貧苦患難者 】

有人說:「鰥寡孤獨,貧窮患難,到處都有,為什麼不施捨救濟呢?只是熱心於不相關涉的異類,這難道不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嗎?」

答:「你是不知道如來教人戒殺放生的道理啊!人與動物外表雖然不同,內在的佛性卻是相同無異的。動物因為過去世的惡業,淪落成異類,人以過去世的善業,幸得人身。如果人對動物不加以同情憐憫,任意吞食動物,那麼一旦我福享盡,被殺與被吃的動物的罪受滿了,就會改頭換面,我變為畜生,它成了人,就這樣從頭償還,充填他的口腹。
 
須知刀兵戰爭的大劫難,都是宿世的殺業感招的。若無殺業,縱然身遇賊寇也無危險。那些平常兇惡歹毒的賊寇,面對沒有殺業的人,也會心生善念,不忍殺害。另外,那些瘟疫水火等等的災難橫禍,戒殺放生的人也是絕少遭逢的。
 
由此可知,愛護動物的生命,原本其實就是愛護自己的生命。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對於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人,也應當隨分隨力實行周濟,豈有戒殺放生的人,就不做這些慈善公益事業的呢?
 
然而,鰥寡孤獨雖然深為可憐,尚未至於死地,動物則如果不行救贖,立刻就會成為拈板上的肉、鼎鍋裡的菜,很快就到人的肚子裡去了啊!」
 
又有人說:「物類無盡,能放多少?」
答:「須知放生一事,最可貴的地方,其實就在培養人們愛護物命的善良慈悲之心,希望人們能夠體會放生的心意,油然而生憐憫之心,不忍食肉。既不食肉,捕捉殺害者也就會停止殺業。這樣,水陸空行一切物類,就能自在飛走遊行於它們各自的世界。這豈不成了不放而普放,把天下全部當作一大放生池了嗎?
 
縱使不能人人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有無量的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且不止一個人呢?再說戒殺放生,還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除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之緣。
 
所以說戒殺放生,正是在提前周濟,讓人們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遇鰥寡孤獨等苦,長享富貴長壽等樂。這難道不是讓全天下眾生都得到幸福的好事嗎?怎麼可以漠然置之呢?
 
請大家仔細地想想吧,戒殺放生究竟是積極幫助人,還是只積極幫助動物,是不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呢?」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