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 妄語 】

妄語,俗話叫「說謊」,
也許每個人都知道,但差不多很少人能做到不妄語。為了私利、欲望等等,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為了我執、自尊或種種其他逃避自我受傷害的理由,我們都可能撒謊。甚至為了避免誤會,破壞和合或造成不堪負荷的打擊等等理由,我們也不得不打妄語。

乃至為了鼓勵一個人,我們也常常把話說超過了,而仍臉不紅氣不喘地。講著講著,當一味地想要「美言」些什麼的時候,久久,連我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自己所說的是真?是假?有幾分真?有幾分假?

口業有四類,光是「妄語」一項就已如此地難知、難持、難斷,遑論其他?仔細想來,深深地感到,光是在話語的「起心動念」之間,就需要運用好多的「警覺」、「智慧」和「修養」。否則真是剎那剎那造罪!

以前當讀到佛陀的本生故事時,對於佛陀為了修「口業」,竟然從出生開始就禁語直到長大,覺得「故事」(為了勸善)未免有點誇張。現在才親切地感到,那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有福報的,甚至也是自己所嚮往的!

小乘?世尊豈是小乘!要做菩薩,固然不可「禁語」,可是身為一個凡夫發心的菩薩比丘,在這紛攘的塵世,面對千差萬別的人、事、物、境,而能語業清淨的,恐怕不多吧?

如果你要在熱惱的環境當中,保持一點法味的清涼,而你把你的用意及作法,一下子全部暴露出來了,那麼很快的,那少許的「清涼」將會被許多目前無法抗拒的外境所湮沒!要清高,你就不要堅持,閒雲野鶴般地一走了之算了。

否則,(如果還有一點不忍之心的話)你得花多少口舌去與之周旋,才能保有一些些可以安住的空間?結果將有多少不善的口業被造作!即使不是刻意的,來自週遭的不解,仍會生起無數的誤會、譏諷和毀謗。是業報,也幾乎是大發心者的宿命?忍得過的,而且還能在忍辱中卓然增上的,慢慢地或許可以學做菩薩吧!


文 / 法藏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 目標要有,方向要對 】

沒有目標的路最遠。
走錯方向的路最冤。
有了目標,生命才有動力;
方向對了,努力才有意義。

文 / 法藏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活生生的佛法 】

我們所認知的佛法道理,往往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經驗推論而已,唯有透過心靈的深刻悸動,才能將理論印證在真實的生活境緣當中,從而引生出事理圓融的生命體驗。

這是一種性格的內化,也是一種活生生的佛法。道人的感動,其意義與價值,不正在此?


文 / 法藏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如何從報復受害的執取中解脫?】

 我們可以與他人討論甚至辯論,任何關於「看起來不公、不義」的事。可是當我們執取「我很受傷」、「有人傷害了我」或者「有人對我不合理、不公義」之類主觀的想法,並以這樣的前提去討論與此事相關的內容時。或者我們覺得某一件事「我一定是對的」,因此我要去與某(些)人爭辯,堅持「最後一定要扳回公道、讓他得到報應」......等。這類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執著,終將引生苦惱、輪迴。小自個人,大至社會、國族都是如此。

      是的,我們可以去作溝通協商、可以努力去「找尋公平、正義」,但如果一定要堅持己見,堅持自己所設下的前提,那就是執著,如此是很難真正達到呈顯事實、撫平彼此之目的的。一般人認為:既然自己是「絕對正確的」,那代表「所有的錯誤都是對方造成的」,因此力爭就是對的、就是正義,一定要去力爭,絕不退讓!如此一來,或許你真的「爭」成功了,但是你並不會因此多快樂。

       其實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並不是不能爭取。我們當然應以理性的經驗,客觀的分別是非,從而有所取捨,有所作為,以撫平受傷害的心靈。但在心情上、態度上,卻不宜有「力爭絕對結果」的執取,那樣將繼續加深我們的逼迫與痛苦!因為任何的「認知與結論」,畢竟只是「自己的」經驗理性之判斷結果,而別人也恰恰好有「他的」經驗思考標準,其取捨的重點、評斷的基礎各有立場,甚至人格特質的寬窄、悲樂、陰晴,過去業感因緣的推動等等也都不相同,導致思想角度與價值觀的差異,根本無法有統一的結論。

       即使從「這一世」的客觀經驗來看,明明我們是「合理的」(但絕對嗎?),而他這樣做也是不對的(是否有不得已的原因?),因此我們當然應該告訴他:「你所為非,你傷害了人,你做了某件不合理的、該受法律制裁的事情」,但也僅止於這樣。我們甚至應更進一步的,以「自他換」的方式,設身處地的為他想想:以他的家庭、教育、環境等因緣,他「必然會因此犯錯」的內外原因。從而以一種「明白所以、諒解錯誤、放下仇惱、不求報復」的緣起觀中,讓我們從「受害者」的執取與痛苦中解脫出來。 


文 / 節錄自法藏法師 2011年5月5日於成功大學的演講【佛教的解脫道】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佛法的覺悟,從不愉快開始 】

就一般的凡夫修道而言,佛法中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

過度風光的人,有時就容易忘記自己也有〝佛性〞的「本然樣貌」,而迷失於欲望的大海中。
因為生病、困惑、苦悶到幾乎無法呼吸了,才使人「汲汲營利」的腳步停下來,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與出口;因為不愉快,而反覆探索內心的世界,然後不斷的修正與調整,使生命趨向〝光明〞與〝覺悟〞。

所以有時壞事,未必真是壞事。所謂的「壞事」,以修道說,可能恰恰是「好事」;反之,「好事」也可能對修道而言卻是「壞事」。

文 / 法藏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 如法放生與環境法律之調合 】

孟子曰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放生是長養慈悲,欲令眾生離苦得樂,因為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是佛教的宗教良知與信仰自由,應給予尊重,所以宗教自由與法律比例原則宜應兼顧。

佛教愛護環境、保育護生,跟政府基本上是一致的,佛教也主張如法的放生行為,與環保並行不廢,故合法操作之宣導當重於法律之禁止,又法律之規定宜顧及實務操作之可能,二相調和始為上策。

圖文 / 釋法藏
 
第一頁 〈 佛教教義對放生行為的支持理論 〉



第二頁 〈 佛教教義所主張的如法放生行為(法會實務上或有所調整,原則基本不變) 〉

第二頁 〈 佛教教義所主張的如法放生行為(法會實務上或有所調整,原則基本不變) 〉


第三頁 〈 世俗像是見解之商榷 〉



第三頁 〈 世俗像是見解之商榷 〉



第四頁 〈 調合建議 〉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 佛門中甚深的秘密教法 】

佛門中,師父教導弟子有顯、密教法,顯法能夠直說,而密法不可說。它是在一切不知當中,深信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而這必須建立在師徒間,絕對信任的關係上。

當師父真正要教導弟子時,他是顯密並用的。其內心甚深的用意,是無法一一說明的。因為若說開了,就不成教法。在動用秘密法門時,他往往是用最不合理、最狠,乃至最醜陋的方法來對待。因為必須要讓弟子在毫無警覺、完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於沌渾、痛苦、疑慮、懷疑、動搖信心之中,動心忍性,最後再回歸到不動搖。如此才能斷其惑、消其業。

弟子不必跟師父論是非、說對錯,在佛法的山門之內,永遠沒有「合理」二字。因為只要「合理」,就不稱之為「秘密」。修行,就是要在不合理當中,看出道理!一切端看當事者如何體悟。
這就是佛門中甚深的秘密教法。


文 / 法藏



【 業力疾病如何用佛法來防護?有核心三件事 】

第一,隨順人間的醫療行為

因四大不調而產生的疾病,非僅靠祈禱就能消除。該戴口罩及該注意防護的措施,要確實做好,這叫四大調和。

第二,懺悔業障
業障就是你的業造成的障礙,是你的心自然招感的。否則大家坐一起吃飯,為何有些人被感染,有些人就好好的?
懺悔自己的業障,能扭轉生病的定業,乃至於家庭不和、學業不佳、事業不順,都可以透過懺悔和生活方式的調整,讓自己漸入佳境。

第三,發大願
慈悲沒有敵人。這不關乎你是不是佛教徒,你只要願意發這個願:「我願意將我的生命,貢獻給一切需要我的人。我願意用最大的誠意,來幫助我有能力幫助的任何人。因為我也曾傷害過人,在可饒人之處,我願意像希望別人原諒我一樣,去饒恕一切曾經傷害過我的人。」

將佛教的修行概念運用在生活上,即合理的生活方式、懺悔自己、生慈悲、發大願,就是佛法最強而有力的防護罩。


~法藏和尚開示 ~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