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 隨喜的無邊功德 】

我們所需要的,是認同他人的心量及避免自我膨脹的雅量。其實,肯定他人並不等於否定自己,眾生是多元的,因此佛法的表現也是多樣性的。終極的目標固然都是自他的解脫,然而沒有人能「規定」修行一開始,就必須如何,否則就不是修行。

從凡夫的立場出發,其發心與作法,都是狹隘、偏頗甚至是雜染的。對於整個佛法的住持與弘化來說,因此就需要有種種不同的發心與努力來給予平衡,這正是佛法能順應時代,流傳久遠的重要特質。
因此,不隨喜他人,打倒別人,只是削弱了自利的力量,並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更好。反之,能放開心量,從他人的立場去接受別人現下的發心和努力的內容(因為那些正是現在他人所能做或必須做的),同時並肯定他人的成就。這,正是認清了自己、肯定了自己。隨喜的無邊功德,應該是在此吧!


文 / 法藏



【 自我膨脹 】

造成不知「隨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那種不自覺的自我膨脹習氣。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才是最圓融、最完美的,只因為我們了解它最深之故。自己短短的一句話,一個小小的動作,由於我們清楚它的內涵、起因,所以會賦予它很多,很深的意義。

相對的,他人的言語、作為,只有他人最清楚。而我們自己總是漫不經心地在瞄它一眼之後,就逕自以自己極膚面的觀察和體會,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喜好,給予它價值的判斷。

文 / 法藏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 命定與改運 】

我們如果沒有透過修為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構,就會被這個結構鎖死,"命"才有機會被算準,這叫做「命定」。 

然,命定改運,「運」是可改的,改運就是「我翻轉了我的未來」;而翻轉靠的是自己的「正見、願力、努力,和佛菩薩的加被」。又為何能翻轉? 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祈求佛菩薩加被,就是憶念佛菩薩的功德,佛菩薩的功德會跟你的內心相感,最終還是不離自己的心性。所以實際上沒有命定,但大部分人因為不修行來改變自己,所以很容易被命定了。 

文 / 法藏

圖 / 盧昉〈讚美大佛〉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 佛法的目的 】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 居士學佛 】

 

居士學佛,方式不會跟師父的一樣,然而目的與動機卻是一樣。
比如老闆罵你:「你這個案子怎麼做的,你給我回去重做。」你心裡這樣想:「老闆是我過去的恩人,所以今天他成立一個事業,讓我的修行能夠有物質的依靠,他是我的菩薩。他今天罵我,那是我過去跟他有惡緣,乃至於他自己工作壓力大,修養比較不好才會罵我。」
你又想:「雖然他只是凡夫,但是我當他是師父;雖然這個公司,只是一個小公司,從員工到收發員,只有二個人,他是老闆我是員工,只有二個人而已。但是我也在貢獻我的生命,我不是為了生活而來這裡工作,我是為了貢獻才智於社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這樣一想之後,你行的就是菩薩道,你也不再只是為「五斗米折腰」。
所以說,出家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這麼做。在家修行人必須學會在當下,用佛法讓自己頂天立地的活、莊嚴的活。如果你能夠在煩惱與對立中消解,在沒有道理當中看出道理,那你才是成功。
 
—恭錄自 法藏法師開示「以佛法昇華你的生活(下)」(98.9.26講於曉光空中佛學院 台北分部)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 緣起緣滅,淡然處之 】

「緣」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核心。

「緣」,有創造、經歷、面對、轉換,然後消失,
於消失之後,又再有另外一個創造,
然後再一次地消失。
「緣」就是~
無論多麼珍愛的人,都有緣滅的一天,
無論多麼厭惡的人,都有緣散的時候;
無論多麼快樂的事,總有結束的一天;
無論多麼痛苦的事,總有跨越的時候。
因為緣起緣滅,如幻如化,
得來不易,去之也快,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當下的每一刻。
雖然用心,卻似有若無,
重重提起、輕輕放下,
正所謂「隨緣了舊業,莫再造新殃。」
 
 
—恭錄自法藏法師開示「懺悔的心法與方法(上)」2011.11.12 講於 中壢圓光禪寺假日佛學班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 生命無常 】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 2016年春季護國息災三壇大戒會 --- 上堂法語 】

新營妙法禪寺,2016年春季護國息災三壇大戒會,上堂法語。

— 覺得正念作意──在
妙法禪寺





















文 / 法藏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 信願念佛 】

 


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 夢終有省 】

修道人,修得快、修得慢,當然一時無法勉強,然而最重要的,應該是不能自欺。今生剃髮染衣、割愛辭親,試問,所為何事?不事生產而受十方信施,試問,何德何能?若還有一分道理,為的當是一個生與死。

若終日悠忽、妝點門面,或奔走生活假名弘法,或徒避山林以為辦道,如此自以為是地盲修瞎練,虛應得了他人,如何虛應得了自己? 妝點得了門面、如何妝點得了因果?

罷!罷!罷!此夢今生若不醒,何生能醒?若要等到來生再醒,恐怕已是百千萬劫之後了。寧不懼哉?



文 / 法藏
圖 / 僧伽林剃度儀式




【 以佛法涵養內心 】

你要讓佛法深入內心,
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使自己活得莊嚴,
進一步昇華生命。


文、圖 / 法藏



【 佛陀對出家人的期待 】

佛陀希望出家僧人:以少欲清淨的形象,來感動剛強難化的有情;以持戒刻苦的自行,來感化貪吝自私的眾生;以定慧解脫的道德,來感應無明不安的世界。

一切世間的弘化,與如來的家業,莫不由此而如理如量地呈現。

這,不是積極的營求,亦非不耐寂寞的造作,而是龍天的自然推出。這,是出家人安身立命的因果!





























文 / 法藏
圖 / 北港武德宮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 不管外境如何,求生西方之心總是不變 !】

我們都是娑婆過客。既是過客,則敦倫盡份之餘,不妨學著放下:
「有工作就做,做完了就放下,也不必去分別它們是多是少、是壞是好」,總是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不管外境如何變,心中那一念念佛、求生之心總是不變。
大家在工作、家庭繁忙之中,最好還是將定課保持。但是,定課不在〝多〞,而在〝恆〞。

文 / 法藏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 佛法中的精進 】

佛法中所謂的精進,並不是要我們去做一些看起來異於常人的事,僧傳記載中,容或有些古德的行徑確實有異乎常人的地方,但那都是定慧的功夫已成熟,再加上個人的願力與因緣不同,自然而然形成的。後人沒有適當的因緣,而卻硬要東施效顰地依樣畫葫蘆,那反而偏離了佛法精進修行的正途了。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 僧寶-和合共住的僧伽集團 】

皈依的第三個對象叫「僧」,僧是和合眾,
也就是出家人的集團,不是指單獨一個出家師父而已。
單獨一個出家師父當然也叫「僧」,
但「僧寶」更指的是一個和合共住的僧伽集團。























文 / 法藏

圖 /僧伽林僧團

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

【 戒律,非「面具」行為 】

如果只是為了或粗或細的我執或自私的理由,而進行偽裝,那正是騙已、欺人的「面具」行為,當然佛法是徹底要我們揚棄!

但佛法不壞世間相,而世間相即有其必然存在的、緣起如幻的差別性男女、尊卑、賢愚、善惡、美醜……等,隨順世間相而修已、利他,正是《六祖壇經》所云︰「修行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大乘修行真諦。
若矯情地認為,必定要「反抗」世俗的一切才是修行,無寧不是又帶上了另外一個更大面具? 

「戒律」是一種向於正順解脫離欲習性,為出生死之舟航,《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欲了生死的道人,皆自然而樂意地受戒與持戒,為的是道業的增上,並非世尊〝規定〞如此,亦非為了修行以外的任何目的﹙名?利?﹚,亦非為了守給誰看的,此與面具是沒有任關係的。

文 / 法藏
圖/ 楠西萬佛寺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 妄語 】

妄語,俗話叫「說謊」,
也許每個人都知道,但差不多很少人能做到不妄語。為了私利、欲望等等,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為了我執、自尊或種種其他逃避自我受傷害的理由,我們都可能撒謊。甚至為了避免誤會,破壞和合或造成不堪負荷的打擊等等理由,我們也不得不打妄語。

乃至為了鼓勵一個人,我們也常常把話說超過了,而仍臉不紅氣不喘地。講著講著,當一味地想要「美言」些什麼的時候,久久,連我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自己所說的是真?是假?有幾分真?有幾分假?

口業有四類,光是「妄語」一項就已如此地難知、難持、難斷,遑論其他?仔細想來,深深地感到,光是在話語的「起心動念」之間,就需要運用好多的「警覺」、「智慧」和「修養」。否則真是剎那剎那造罪!

以前當讀到佛陀的本生故事時,對於佛陀為了修「口業」,竟然從出生開始就禁語直到長大,覺得「故事」(為了勸善)未免有點誇張。現在才親切地感到,那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有福報的,甚至也是自己所嚮往的!

小乘?世尊豈是小乘!要做菩薩,固然不可「禁語」,可是身為一個凡夫發心的菩薩比丘,在這紛攘的塵世,面對千差萬別的人、事、物、境,而能語業清淨的,恐怕不多吧?

如果你要在熱惱的環境當中,保持一點法味的清涼,而你把你的用意及作法,一下子全部暴露出來了,那麼很快的,那少許的「清涼」將會被許多目前無法抗拒的外境所湮沒!要清高,你就不要堅持,閒雲野鶴般地一走了之算了。

否則,(如果還有一點不忍之心的話)你得花多少口舌去與之周旋,才能保有一些些可以安住的空間?結果將有多少不善的口業被造作!即使不是刻意的,來自週遭的不解,仍會生起無數的誤會、譏諷和毀謗。是業報,也幾乎是大發心者的宿命?忍得過的,而且還能在忍辱中卓然增上的,慢慢地或許可以學做菩薩吧!


文 / 法藏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 目標要有,方向要對 】

沒有目標的路最遠。
走錯方向的路最冤。
有了目標,生命才有動力;
方向對了,努力才有意義。

文 / 法藏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活生生的佛法 】

我們所認知的佛法道理,往往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經驗推論而已,唯有透過心靈的深刻悸動,才能將理論印證在真實的生活境緣當中,從而引生出事理圓融的生命體驗。

這是一種性格的內化,也是一種活生生的佛法。道人的感動,其意義與價值,不正在此?


文 / 法藏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如何從報復受害的執取中解脫?】

 我們可以與他人討論甚至辯論,任何關於「看起來不公、不義」的事。可是當我們執取「我很受傷」、「有人傷害了我」或者「有人對我不合理、不公義」之類主觀的想法,並以這樣的前提去討論與此事相關的內容時。或者我們覺得某一件事「我一定是對的」,因此我要去與某(些)人爭辯,堅持「最後一定要扳回公道、讓他得到報應」......等。這類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執著,終將引生苦惱、輪迴。小自個人,大至社會、國族都是如此。

      是的,我們可以去作溝通協商、可以努力去「找尋公平、正義」,但如果一定要堅持己見,堅持自己所設下的前提,那就是執著,如此是很難真正達到呈顯事實、撫平彼此之目的的。一般人認為:既然自己是「絕對正確的」,那代表「所有的錯誤都是對方造成的」,因此力爭就是對的、就是正義,一定要去力爭,絕不退讓!如此一來,或許你真的「爭」成功了,但是你並不會因此多快樂。

       其實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並不是不能爭取。我們當然應以理性的經驗,客觀的分別是非,從而有所取捨,有所作為,以撫平受傷害的心靈。但在心情上、態度上,卻不宜有「力爭絕對結果」的執取,那樣將繼續加深我們的逼迫與痛苦!因為任何的「認知與結論」,畢竟只是「自己的」經驗理性之判斷結果,而別人也恰恰好有「他的」經驗思考標準,其取捨的重點、評斷的基礎各有立場,甚至人格特質的寬窄、悲樂、陰晴,過去業感因緣的推動等等也都不相同,導致思想角度與價值觀的差異,根本無法有統一的結論。

       即使從「這一世」的客觀經驗來看,明明我們是「合理的」(但絕對嗎?),而他這樣做也是不對的(是否有不得已的原因?),因此我們當然應該告訴他:「你所為非,你傷害了人,你做了某件不合理的、該受法律制裁的事情」,但也僅止於這樣。我們甚至應更進一步的,以「自他換」的方式,設身處地的為他想想:以他的家庭、教育、環境等因緣,他「必然會因此犯錯」的內外原因。從而以一種「明白所以、諒解錯誤、放下仇惱、不求報復」的緣起觀中,讓我們從「受害者」的執取與痛苦中解脫出來。 


文 / 節錄自法藏法師 2011年5月5日於成功大學的演講【佛教的解脫道】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佛法的覺悟,從不愉快開始 】

就一般的凡夫修道而言,佛法中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

過度風光的人,有時就容易忘記自己也有〝佛性〞的「本然樣貌」,而迷失於欲望的大海中。
因為生病、困惑、苦悶到幾乎無法呼吸了,才使人「汲汲營利」的腳步停下來,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與出口;因為不愉快,而反覆探索內心的世界,然後不斷的修正與調整,使生命趨向〝光明〞與〝覺悟〞。

所以有時壞事,未必真是壞事。所謂的「壞事」,以修道說,可能恰恰是「好事」;反之,「好事」也可能對修道而言卻是「壞事」。

文 / 法藏
圖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 如法放生與環境法律之調合 】

孟子曰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放生是長養慈悲,欲令眾生離苦得樂,因為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是佛教的宗教良知與信仰自由,應給予尊重,所以宗教自由與法律比例原則宜應兼顧。

佛教愛護環境、保育護生,跟政府基本上是一致的,佛教也主張如法的放生行為,與環保並行不廢,故合法操作之宣導當重於法律之禁止,又法律之規定宜顧及實務操作之可能,二相調和始為上策。

圖文 / 釋法藏
 
第一頁 〈 佛教教義對放生行為的支持理論 〉



第二頁 〈 佛教教義所主張的如法放生行為(法會實務上或有所調整,原則基本不變) 〉

第二頁 〈 佛教教義所主張的如法放生行為(法會實務上或有所調整,原則基本不變) 〉


第三頁 〈 世俗像是見解之商榷 〉



第三頁 〈 世俗像是見解之商榷 〉



第四頁 〈 調合建議 〉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 佛門中甚深的秘密教法 】

佛門中,師父教導弟子有顯、密教法,顯法能夠直說,而密法不可說。它是在一切不知當中,深信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而這必須建立在師徒間,絕對信任的關係上。

當師父真正要教導弟子時,他是顯密並用的。其內心甚深的用意,是無法一一說明的。因為若說開了,就不成教法。在動用秘密法門時,他往往是用最不合理、最狠,乃至最醜陋的方法來對待。因為必須要讓弟子在毫無警覺、完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於沌渾、痛苦、疑慮、懷疑、動搖信心之中,動心忍性,最後再回歸到不動搖。如此才能斷其惑、消其業。

弟子不必跟師父論是非、說對錯,在佛法的山門之內,永遠沒有「合理」二字。因為只要「合理」,就不稱之為「秘密」。修行,就是要在不合理當中,看出道理!一切端看當事者如何體悟。
這就是佛門中甚深的秘密教法。


文 / 法藏



【 業力疾病如何用佛法來防護?有核心三件事 】

第一,隨順人間的醫療行為

因四大不調而產生的疾病,非僅靠祈禱就能消除。該戴口罩及該注意防護的措施,要確實做好,這叫四大調和。

第二,懺悔業障
業障就是你的業造成的障礙,是你的心自然招感的。否則大家坐一起吃飯,為何有些人被感染,有些人就好好的?
懺悔自己的業障,能扭轉生病的定業,乃至於家庭不和、學業不佳、事業不順,都可以透過懺悔和生活方式的調整,讓自己漸入佳境。

第三,發大願
慈悲沒有敵人。這不關乎你是不是佛教徒,你只要願意發這個願:「我願意將我的生命,貢獻給一切需要我的人。我願意用最大的誠意,來幫助我有能力幫助的任何人。因為我也曾傷害過人,在可饒人之處,我願意像希望別人原諒我一樣,去饒恕一切曾經傷害過我的人。」

將佛教的修行概念運用在生活上,即合理的生活方式、懺悔自己、生慈悲、發大願,就是佛法最強而有力的防護罩。


~法藏和尚開示 ~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 228的和解,台灣人該為下一代努力做的事 】

228,在今天,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意味著新年後「又賺到了」的假期,因為他沒經歷過、也未曾瞭解過,228對很多台灣家庭的意義是什麼。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解讀228是「政治事件與符號」,意味著某一種政治意識型態的鬥爭與禁忌,認為不應該再去挑起對立,所以避之而不談。又或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台灣戰後渾沌時代中,一個小小的(或不幸的)「誤會事件」而已,將會隨著時間而成過去,因此應該專注於未來,不需太費神去面對云云。

        其實師父也沒經歷過這段歷史,但從出版的文獻及與228家屬的接觸中,讓衲深深的體會到該事件的影響,深遠到甚至扭曲了兩、三代人(家庭)的人生與性格!這對任何想要愛護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來說,無論他是否為228家屬,都是不能視而不見的一場歷史事件!

        今天我們該做的,當然不是再去透過這段歷史,以製造歷史仇恨,甚至族群對立,而是要在真相的發掘中,找到彼此和解、放下與安息的契機!
以下柯市長今日以228家屬身份,所作的這段沈痛之發言(數度哽咽泣不成聲),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省思與和解的契機。
(以下是柯市長以家屬身份發言的節錄,所以不再以「市長」稱之)

        柯文哲指出:「在1947那個悲傷的年代,有不少台灣人民失去親人、失去朋友。台灣社會失去了一批菁英的知識份子,最後在台灣的歷史留下長期的恐懼、沉默和隔閡。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看不見卻冰冷的高牆,直到今天還在分裂這個社會。」

        「228的痛,有多痛?該是痛到無法言語。因為我的父親不願跟我講他父親的故事,他不希望上一代的痛苦,下一代繼續承擔。因此我是從照片認識我的祖父,從歷史認識他,從我父親每年在228紀念會的眼淚中認識我的祖父。」

        「我們改變的現在是下一代的未來。有真相,才有原諒。有原諒,才有和解。有和解,才有和平。不讓歷史的悲劇再發生在我們的子孫身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柯文哲最後表示:「政府有公義,社會才有和諧,國家才有將來。親愛的朋友們,紀念228是為了面對歷史、還原真相,讓台灣社會重新站起、繼續前進。」



文 / 法藏
2015年2月28日

【 演講時,「緊張」嗎? 】

居士問:師父,您演講時「緊張」嗎?

衲回答:

把一切聽眾,都當成你的親屬、朋友,恩人、道友。衲並非「在演說」佛法,只是將心比心地,「在分享」一種親近、體悟佛法的感覺。那是一場場,無我、慈悲、析肝瀝肺、報恩與分享的臨場修行! 雖然時而熱情、詼諧,時而激昂、剴切,甚至手舞足蹈、揚眉眩目,總不離善觀聽眾因緣,轉佛法入眾生心。冀報佛恩、眾生恩而已!

文 / 法藏


【 念一句觀音 】


【 向所有防疫與醫護人員致敬 】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 為疾疫發願 】


【 2020年農曆春節 佛前供燈祈福活動公告 】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2020 元旦感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