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行一切善法,
而無一切善法可行,
是名行一切善法。
既於一切善法中努力、善巧、熱情而行,
卻又不於一切行善中做任何期待;
既於一切善法中不疲不厭而行,
卻又不於一切行善中橫生任何執取:
愉快或不愉快、
感動或不感動,
通通要輕輕的放下。
文 / 法藏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 行一切善不疲不厭亦不生執取 】
標籤:
慈善資糧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尊重不同的宗教 】
這個世界的苦與衝突,有一部份來自宗教的對立。
新世紀的宗教,應該去瞭解、尊重、整合各大宗教的共通點 ;同時也要有雅量保持一定的文化差異,讓不同的文化差異都 踏在以「和平與關懷」為基礎的點上,深入到底層的精神思 維,為人類幸福的目標而奮鬥,成為人心靈的救贖。
但仍請大家注意:雖說要尊重、包容其他宗教,但不是不分 別、與其他宗教混為一談,把瑪麗亞、媽祖附會說成「觀音 菩薩」.......。
又所謂的:「附佛外道」,何謂「外道」?乃是指:「心外 求法」謂之『外道』!!
一般人聽到“外道”二字,都以為是在罵人,或是否定其他 宗教,其實不然,在佛教中的「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 」之道,藉此以別於佛教之「道」。
文 / 法藏
新世紀的宗教,應該去瞭解、尊重、整合各大宗教的共通點
但仍請大家注意:雖說要尊重、包容其他宗教,但不是不分
又所謂的:「附佛外道」,何謂「外道」?乃是指:「心外
一般人聽到“外道”二字,都以為是在罵人,或是否定其他
文 / 法藏
標籤:
宗教信仰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當下承擔 :那是我的因果 】
苦來臨時不要抱怨說:「我怎麼會遇到這麼倒楣的事情!」 。如果不是「我們」遇到,難道「別人」就該遇到嗎?
試想天底下有多少倒楣的事情,是由「別人」去遇到的?那 麼你不也是別人眼中的「別人」?遇到了「倒楣的事」,即 使是難過(凡夫,難免),修行之人也要學著以平等心面對 。
為什麼?
因為,那是我們無始劫來因因果果的隨緣發生,總是自作自 受!從來就沒有偶發的,「真正」倒楣的事。
因此,我們應學會逆來順受,當下承擔:那是我的因果!為 此而心生警策與懺悔。實不宜錯上加錯地再有所埋怨,甚至 還怨天尤人。
文 / 法藏
試想天底下有多少倒楣的事情,是由「別人」去遇到的?那
為什麼?
因為,那是我們無始劫來因因果果的隨緣發生,總是自作自
因此,我們應學會逆來順受,當下承擔:那是我的因果!為
文 / 法藏
標籤:
生活佛法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努力「決心」去做,成敗「隨緣」以對 】
當我已經很努力的去做,可是最後卻還是失敗時,內心不免因此產生了惱煩、怨嘆,對於阻擋我們成功的人、事、物,也會有很強的排斥或不悅。這種「一定要成功,不成功就要生氣、不平」的心理,並不是佛法意義下的所謂「決心」,這種不考慮個人因緣、只許成功無法面對失敗的主觀強烈期待,反而是人生痛苦的來源!
佛法意義下的所謂「決心」,乃是面對目標與理想時,會盡可能運用一切正當、可行的方法,努力去做,縱使遇到困難,也不隨意退縮。同時心裡也明白:雖然「很努力了」,但成功的條件畢竟不可能完全由吾人所掌握,因此並不是「努力做每件事情」,就保證一定會成功。我們既然已經努力了,那就問心無愧的放下得失心理,準備「隨緣」接受任何結果。
所謂「隨緣面對」是指: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檢討「沒有成功」的原因,以作為下次努力的改進方針。但我們卻不應對於「失敗」的事實,一直耿耿於懷,甚至對於某些「阻撓我們成功的人、事、物、境」等,隱隱約約的懷有敵意或怨氣。
文 / 法藏
佛法意義下的所謂「決心」,乃是面對目標與理想時,會盡可能運用一切正當、可行的方法,努力去做,縱使遇到困難,也不隨意退縮。同時心裡也明白:雖然「很努力了」,但成功的條件畢竟不可能完全由吾人所掌握,因此並不是「努力做每件事情」,就保證一定會成功。我們既然已經努力了,那就問心無愧的放下得失心理,準備「隨緣」接受任何結果。
所謂「隨緣面對」是指: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檢討「沒有成功」的原因,以作為下次努力的改進方針。但我們卻不應對於「失敗」的事實,一直耿耿於懷,甚至對於某些「阻撓我們成功的人、事、物、境」等,隱隱約約的懷有敵意或怨氣。
文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找到真實的自己 】
過度的執取世間相,就會忘失內在的真實相貌。
一昧的追求社會所創造出的價值觀,比如對美的看法,若不 斷的透由各種方法,追尋著那會隨著時間流轉而改變的外表 。就會忽略真實的自己,極端的不能接受自己,進而內塑成 心理上不想看到自己的性格。
唯有莊嚴自己的內心,而非堆疊那虛假的、如幻的、脆弱的 外在,我們才能找到自己、活得自在、活得快樂。
文 / 法藏
一昧的追求社會所創造出的價值觀,比如對美的看法,若不
唯有莊嚴自己的內心,而非堆疊那虛假的、如幻的、脆弱的
文 / 法藏
標籤:
人生雋語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學佛行者,應培養高尚的宗教情操! 】
一位學佛行者,應當時刻將心「安住於佛法」當中,時時「檢點自己」的道業,「修正自己」的三業,並以無私與真誠之心,謙虛地待人處事。
時常「觀念無常」、「厭患生死」、增上自己的「出離心」。
並從禮佛求懺、誦持經典、閱讀歷代高僧傳和為大眾服務中,累積自己的福慧資糧,從這當中培養出高尚的宗教情操。
應當如此的用心!
才能對於自己的道業以及教團,
乃至眾生有所增益和幫助。
文 / 法藏
時常「觀念無常」、「厭患生死」、增上自己的「出離心」。
並從禮佛求懺、誦持經典、閱讀歷代高僧傳和為大眾服務中,累積自己的福慧資糧,從這當中培養出高尚的宗教情操。
應當如此的用心!
才能對於自己的道業以及教團,
乃至眾生有所增益和幫助。
文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懺悔能轉因果嗎? 】
居士請示:懺悔能夠改變造惡業的因果嗎?
衲回答:
如果〝業〞不可轉,則世間即無人可成佛了!
眾生雖因無明而造業(因),但也可以因為善知識的開導, 而生起懺悔之心(也是另一種〝因〞),從而修正了他可能 遭受的「果報」。
「因」的〝成分〞不同了→果當然也不同了。
造罪是「心」,做凡做聖、做人天做畜牲是心,而懺悔亦是 懺「心」,這當中可一直是因果昭昭的。《普賢觀經》云: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重報可因懺悔而轉 輕受的道理,其實再明白不過了。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衲回答:
如果〝業〞不可轉,則世間即無人可成佛了!
眾生雖因無明而造業(因),但也可以因為善知識的開導,
「因」的〝成分〞不同了→果當然也不同了。
造罪是「心」,做凡做聖、做人天做畜牲是心,而懺悔亦是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標籤:
居士教育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菩提心」的修鍊 】
要善觀他人,必先放空自己,盡量使自己一方面處於無有成 見的心態下,另一方面更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心性與感受;( 這是一種觀心的修行過程)
最後則並發展〝為他人著想〞與〝感受他人需要〞的菩薩心 性;(這更是一種「菩提心」的修鍊!)
如此才能漸漸地,透過對自、他無我的體會與觀察,而正確 地達到悲憫洞悉人心的能力。
文、圖 / 法藏
最後則並發展〝為他人著想〞與〝感受他人需要〞的菩薩心
如此才能漸漸地,透過對自、他無我的體會與觀察,而正確
文、圖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迴 向 】
「迴向」又作「回向、轉向、施向」。乃是指以自己所修之 善根功德等,迴轉施向給眾生。而吾人「藉此迴施之力」, 亦使能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所謂迴因向果、迴小向大、迴自向大,這就如同點燈一般, 此燈點燃彼燈,彼燈雖因此燈之火而點亮,但原燈之火卻一 點也未消失或變小,反而因多燈 而屋室(喻自他之功德)更明。
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普賢十大願中,所謂「普皆迴向 」者,可知「迴向」不但能增長自身功德,更是修學大乘利 他的重要行門!
文 / 法藏
所謂迴因向果、迴小向大、迴自向大,這就如同點燈一般,
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普賢十大願中,所謂「普皆迴向
文 / 法藏
標籤:
基礎佛學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在合作中學習無我 】
人事之間的困擾,不外乎因為:
不了解人我因緣,
從而陷入過度強烈的自我主觀期待。
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學「無我」,
是要在一切人我當中看到無我、修練無我!
所以不管別人如何,
我們自己一定要柔軟、謙卑,
要用學習無我的角度與心態跟他人合作:
聆聽他人、減少成見;縮小自我、成就團體。
文、圖 / 法藏
不了解人我因緣,
從而陷入過度強烈的自我主觀期待。
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學「無我」,
是要在一切人我當中看到無我、修練無我!
所以不管別人如何,
我們自己一定要柔軟、謙卑,
要用學習無我的角度與心態跟他人合作:
聆聽他人、減少成見;縮小自我、成就團體。
文、圖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拜佛,是在呼喚內在的覺性 】
【 拜佛,是呼喚內在的覺性 】
拜佛,是放下妄想、自私的想法,祈求佛性像陽光一樣,照亮黑暗的心。至誠渴望時,內在自性會與佛性相應
過去,佛於因地修行未成就前,也曾經自私、貪愛,而今已然走過 來,其修行正是行者們生命的典範與導師。然而凡夫的無知、懦弱、自私等蓋障,使我們做不到同他一樣。因此,藉由佛的覺悟經驗之 指引,能給予我們信心、智慧與提醒、導引,跟隨世尊走上內在覺性完全開發的菩提道路。
當我們如是至誠懇切地渴望時,內在自性的呼喚即會與佛心相契應,於一剎那間,形成內心不可思議的力量,令所見、所聞之法語 會更深刻、明朗。乃至我們內在的覺性也可能不經意的,被某句話、某個影像或聲音所點醒。
文、圖 / 法藏
拜佛,是放下妄想、自私的想法,祈求佛性像陽光一樣,照亮黑暗的心。至誠渴望時,內在自性會與佛性相應
過去,佛於因地修行未成就前,也曾經自私、貪愛,而今已然走過 來,其修行正是行者們生命的典範與導師。然而凡夫的無知、懦弱、自私等蓋障,使我們做不到同他一樣。因此,藉由佛的覺悟經驗之 指引,能給予我們信心、智慧與提醒、導引,跟隨世尊走上內在覺性完全開發的菩提道路。
當我們如是至誠懇切地渴望時,內在自性的呼喚即會與佛心相契應,於一剎那間,形成內心不可思議的力量,令所見、所聞之法語 會更深刻、明朗。乃至我們內在的覺性也可能不經意的,被某句話、某個影像或聲音所點醒。
文、圖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如何知苦、觀苦 】
苦為入道之本,一切凡夫初期的〝修道動力〞,其實都是由 「知苦→懼苦→求離苦」的因緣而來的,世尊說四聖諦以「 苦諦」為始,原因在此。
欲修道而不知苦為何物,則修行將如「隔靴搔癢」,難發真 實懇切之意志,從而亦使修行成為〝虛應事故〞了無法喜, 久久則失去信心與動力,誠為憾事。一生信佛、學佛煞有介 事,而到頭來卻仍煩煩惱惱一事無成者,率皆由此,可不慎 乎?
欲知苦當於一切生活中,學觀苦因緣。應觀:一切與貪求、 自私、我愛、求不得、對立、執著不捨之念相應的事,皆有 其無法抗拒之〝無常性〞與〝逼惱性〞,當於此時細細體察 內心之覺受,要數數覺觀以真實地令「苦」之覺知現前。於 行、住、坐、臥,日常應對、時事觀察中,皆提起正念如是 內修、密行,斯可名為精進善修之人,否則即是懈怠,不過 掛名「道人」罷了,豈有真心修道?
若修觀苦而仍不得力,此是業重之相,當急修懺悔法門(拜 《法華三昧懺法》、誦大乘經典、念佛、拜佛、持咒,於三 寶門中修苦行、培福,供養、恭敬三寶…等等,皆可隨力修 之)。並日日於佛前迴向、發願,同時仍日日努力學戒、持 戒,少欲知足,多生反省、慚愧,不計成果繼續觀苦,日久 必有所突破。
文 / 法藏
欲修道而不知苦為何物,則修行將如「隔靴搔癢」,難發真
欲知苦當於一切生活中,學觀苦因緣。應觀:一切與貪求、
若修觀苦而仍不得力,此是業重之相,當急修懺悔法門(拜
文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善修喜捨心 】
如果我們有這個力量,去實踐「幫助別人」的修行,這意味 著我們要去學習一種「喜捨心」:我把自己喜愛的東西(時 間、金錢等),供養和我們有善緣的人。
透過此,我們去學習一種放下,學習一種看到他人快樂,我 們也很快樂的這種喜捨利他之心情。
文 / 法藏
透過此,我們去學習一種放下,學習一種看到他人快樂,我
文 / 法藏
標籤:
慈善資糧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佛法的智慧觀 】
「智慧」,固然也有一定程度的經驗與知識在內,但智慧卻 不是唯一由知識與經驗所建構的。佛法所說的「智慧」,乃 是透由生命經驗與內心直觀,然後依於佛法的正見理解而得 。很多成分其實是「超越知識」與「超越人類一般經驗」的 。
當然,「修行」,也要透過觀察世間,來幫助我們理解宇宙 人生的道理。如果對人間的觀察不夠深刻,也就可能會過度 的「執理廢事」,而不了解世間的〝冷暖相〞、〝差異相〞 。
因此修行,要適當的時機(戒行與道念基本堅固了)投入人 群。透由〝觀察〞人間百態,以累積經驗,體解佛法,增上 智慧。
只是,這觀察仍須有「佛法的內修覺觀」作為機轉,否則就 成了世間知識,甚至是顛倒的「世智辯聰」了。所以雖說是觀察人生,而卻不陷入世俗情見,這才是佛法所 說的經驗觀察與智慧累積!
文、圖 / 法藏
當然,「修行」,也要透過觀察世間,來幫助我們理解宇宙
因此修行,要適當的時機(戒行與道念基本堅固了)投入人
只是,這觀察仍須有「佛法的內修覺觀」作為機轉,否則就
文、圖 / 法藏
標籤:
基礎佛學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相由心現 ,美的方法 】
別人長得美美的 ! ~~~~ 我卻長得 :::::::
一個腰像水桶、兩隻腿如象腿、一個鼻子看到兩個孔、耳朵 就像老鼠 ....
成天怨天怨地、罵母親、怨父親。
萬般皆有因果 ─ 要檢討與慚愧自己以前沒有說好話,沒有好臉色對待人,對 人講話大小聲,脾氣暴躁,今天就長得這樣。
所以,不用埋怨 ! 但是,要懺悔 ! 懺悔業就消,業消心就轉;心轉境即轉,境轉因緣轉。
文 / 法藏
一個腰像水桶、兩隻腿如象腿、一個鼻子看到兩個孔、耳朵
成天怨天怨地、罵母親、怨父親。
萬般皆有因果 ─ 要檢討與慚愧自己以前沒有說好話,沒有好臉色對待人,對
所以,不用埋怨 ! 但是,要懺悔 ! 懺悔業就消,業消心就轉;心轉境即轉,境轉因緣轉。
文 / 法藏
標籤:
人生雋語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世間好話佛說盡 】
所謂:「世間好話佛說盡」
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好話」?
世尊從不「私心」為自己說什麼,世尊所說的一切,都只為 眾生而說!而且是基於久遠實修親證所成就的無上智慧而說 的,因此也絕對能契理、應機、無副作用,而且還能導向現 世的快樂,以及生命終極的解脫!
什麼又是「說盡」呢?
既契理、契機,又毫無保留;雖毫無保留,又對聽者毫無所 求之謂。
文 / 法藏
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好話」?
世尊從不「私心」為自己說什麼,世尊所說的一切,都只為
什麼又是「說盡」呢?
既契理、契機,又毫無保留;雖毫無保留,又對聽者毫無所
文 / 法藏
標籤:
教理思想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修福潤慧 】
我們修世間福報若能培養出離心、具足緣起正見、修解脫行調伏自心,必能「福至心靈」,以開發覺悟的智慧。
再者,所謂「福可資慧」,因為智慧需經由福報與善行的滋潤,深刻的智慧才能真正的開發。
因此,修行人亦必須福慧雙修,道業才能平衡而如法的增上。
再者,所謂「福可資慧」,因為智慧需經由福報與善行的滋潤,深刻的智慧才能真正的開發。
因此,修行人亦必須福慧雙修,道業才能平衡而如法的增上。
標籤:
教理思想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觀法不淨,勿須對立,但須努力 】
不圓滿的世間,自會有它不圓滿的事情發生。本來圓滿,就 不會與不圓滿的因相結合;所以不圓滿的因,自然就會有「 不太」圓滿的緣,來跟它配合,以成就「堪稱」圓滿的果。 這樣我們要以圓滿的心,去諒解這堪稱不太圓滿的因與緣。 就能看見諸法淨與不淨的差異,就在此間分別。
世間的諸法雖不淨,然而非該厭離、對立、逃避,而是心中 悲憫地接受。接受,非意味著它「對」,但也不是認為它錯 到要與其對立。而是一種雖知道它錯,而又知道此為世間共 業因緣的短暫經過,因此不去執著它、為它生氣或不安。
既然你我都願意「實踐佛法」,未來當實踐佛法的力量越來 越強時,它扭轉心與業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這種「不太 圓滿」的事就會越來越少與改善。
雖然現在我們明顯看見它的「不清淨」,但是我們基於因緣 的觀察,知道:今天它的路就只能走到這樣,有什麼辦法呢 ?!既然我們都要實踐覺悟的佛法,而佛法有無限的扭轉之 力,所以我們要給它機會。因為我們正在教法上奮鬥,時時 想要改變它,所以對未來就有著積極、審慎的樂觀;不對立 、悲憫的接受;改造、隨緣而行的願心。
又因為依「正知見」而不斷的修正自己,使清淨法傳揚出去 ,就能讓清淨法,反過來修正、抹去不清淨的法,從而使我 們的世間漸趨於善。
文、圖 / 法藏
世間的諸法雖不淨,然而非該厭離、對立、逃避,而是心中
既然你我都願意「實踐佛法」,未來當實踐佛法的力量越來
雖然現在我們明顯看見它的「不清淨」,但是我們基於因緣
又因為依「正知見」而不斷的修正自己,使清淨法傳揚出去
文、圖 / 法藏
標籤:
修心法要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何謂佛法正見 】
居士請問 :
「 若自身處在一個大染缸中,道德行為是非對錯混淆,要如何 知道並判斷自己的知見是邪知邪見 ? 」
衲回答:
「與無常、無我、清淨離欲、持戒調柔等相應的法;能讓你 漸漸淡化我執、減少煩惱,能坦然面對苦難逆緣;使吾人深 信體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逐漸加深慈悲心的法,就是佛 法。」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 若自身處在一個大染缸中,道德行為是非對錯混淆,要如何
衲回答:
「與無常、無我、清淨離欲、持戒調柔等相應的法;能讓你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標籤:
居士教育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給想要學佛的年輕人建議 】
年輕人該試著:
發現自己的問題點是什麼?
該補強的是什麼?
該增上的是什麼?
以及人生該抉擇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做這些檢視?
因為你接收到的資訊早已塑造了「你」,往往在你能自我選 擇之前,你已被週遭的資訊所塑造,一再地塑造安逸、享樂 與不勞而獲!所以這就是我今天看到的年輕人跟我解釋說,為什麼他不去 參加那麼累的活動,為什麼只願意參加他覺得比較輕鬆的活 動。
當他們跟我討論到有關生活與生命的課題之時,我完全感覺 不到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一種對生命充滿好奇、探索與冒 險的精神,甚至一種自我挑戰的感覺也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今天的環境,整個網路世代,幾乎都在誘導你時時去過一種舒爽的、不用太累就能獲得一 切的生活方式。
我們的年輕人真的要勇敢的離開故有舒適、安逸的環境,去 讓自己吃苦、困頓、匱乏,然後透過努力、探索與堅持,才 能真正對生命有所發現,而不辜負此生!
文 / 法藏
發現自己的問題點是什麼?
該補強的是什麼?
該增上的是什麼?
以及人生該抉擇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做這些檢視?
因為你接收到的資訊早已塑造了「你」,往往在你能自我選
當他們跟我討論到有關生活與生命的課題之時,我完全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今天的環境,整個網路世代,幾乎都在誘導你時時去過一種舒爽的、不用太累就能獲得一
我們的年輕人真的要勇敢的離開故有舒適、安逸的環境,去
文 / 法藏
標籤:
生活佛法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大乘佛法的價值 】
「大乘佛法」在當今社會上的價值,除了對於戒殺、素食的 推廣,並促進社會的安寧祥和之外,也對個人於面對世間內 外境之誘惑或恐懼時,能提供人心超越的智慧,與心靈安定 的力量!
同時更能從大乘教義中,體解一切眾生的苦難相 ,使我們願意為解脫一切眾生的苦難,而努力精進自己,成 就自己和別人!
因此我們安頓與內觀自己的力量,也將會更加的強大,更能 堅固「善」的心力與實踐於心中。從而使我們具足大乘菩薩 的心、行,這才是大乘佛法在當前世界中,更為特殊而不共 的甚深價值!
同時更能從大乘教義中,體解一切眾生的苦難相 ,使我們願意為解脫一切眾生的苦難,而努力精進自己,成
因此我們安頓與內觀自己的力量,也將會更加的強大,更能
標籤:
教理思想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悲 情 】
悲情,是站在佛法的立場上,真正地「看」到他人的苦,而產生的一種真心想幫助對方離苦得樂的「願心」。不是因為「我喜歡」或者「有好感」之類的理由,而是因為「我對他已沒有私(貪)心,而他的一切苦惱我都能感同身受,因此我很願意在彼此的關係基礎上,隨緣地給他最需要的幫助」。
悲情,是一種不隱含著貪念的關懷,是一種視人如己的貼切,它不會要求任何回報,也不會轉化成個人的私情,同時它也不會從付出的過程中換取自身的喜悅,它只是一直「如實不動」地付出。
文 / 法藏
悲情,是一種不隱含著貪念的關懷,是一種視人如己的貼切,它不會要求任何回報,也不會轉化成個人的私情,同時它也不會從付出的過程中換取自身的喜悅,它只是一直「如實不動」地付出。
文 / 法藏
標籤:
慈善資糧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悲智雙運 】
佛就是一再的超越自我,超越自我的經驗,然後一直增上智慧,最後證得畢竟空性,超越一切世間的智慧與經驗,體證解到一切的存皆是緣起空性,同時於空性中又不壞種種妙用。
從了解緣起,再了解妙有;從了解妙有,再進一步了解「真實相」,即是證得所謂的「中道實相」。
這就是一再的超越人類的既有理性,所得到的不共世間,乃至不共小乘的大乘實相智慧。再由此實相智慧發展出來就是一種無緣與同體的大慈悲。
倒過來說透過自他換等與菩提心相應的深入觀察,也會對眾生生起很深的慈悲心,以此深刻的世俗慈悲,又可以發展更深刻的智慧,因此慈悲與智慧就如鳥的兩翼,相互支持、交替前進。
以佛教的修行觀念來看,沒有只具深刻的大智慧卻無大慈悲的,反之,也沒有真正慈悲卻不具足實相智慧的。總之,有了更深刻的智慧,就會有更深刻的慈悲;等到智慧更深細了,那慈悲也會隨之而更深細。
文 / 法藏
從了解緣起,再了解妙有;從了解妙有,再進一步了解「真實相」,即是證得所謂的「中道實相」。
這就是一再的超越人類的既有理性,所得到的不共世間,乃至不共小乘的大乘實相智慧。再由此實相智慧發展出來就是一種無緣與同體的大慈悲。
倒過來說透過自他換等與菩提心相應的深入觀察,也會對眾生生起很深的慈悲心,以此深刻的世俗慈悲,又可以發展更深刻的智慧,因此慈悲與智慧就如鳥的兩翼,相互支持、交替前進。
以佛教的修行觀念來看,沒有只具深刻的大智慧卻無大慈悲的,反之,也沒有真正慈悲卻不具足實相智慧的。總之,有了更深刻的智慧,就會有更深刻的慈悲;等到智慧更深細了,那慈悲也會隨之而更深細。
文 / 法藏
標籤:
教理思想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超越自己的經驗理性 】
一般我們講「經驗理性」,意思就是說:下雨了,就要收衣服。這就是一種由人類的經驗所形成的「理性思維」。它雖符合人類的「經驗」,但卻不即等於「真理」!
在某個時間、空間當中,可以一再地重複著同樣的「經驗」,從而對此經驗進行人類所熟悉的,基於假設或更早之前的經驗,而做的「歸納、推論」,從而得到新得結論,這就叫做「經驗理性」。然而人類卻不能「全用」,甚至「唯一用」人類自身的「經驗理性」來看待法界中的一切事情。
信仰佛教最大的障礙就是人類執著自己的經驗理性,然後傲慢起來,說:根據「人類的經驗」,我認為「什麼是可信的、什麼是不可信的」、「錢是我賺,老婆是我娶的,我只要做「好事」就好了,我自己能判斷、抉擇一切的價值與是非,因此,幹嘛要皈依?
問題是你怎麼定義什麼是「可信、不可信」?什麼叫做「好事」?又什麼叫做「好人」?人類有歷史文明的記載,不過短短數千年,人類至今尚且不能離開月球以外的地方進行旅行,人類那未加覺性訓練的、淺薄而侷限的知識、經驗與理性,真的能徹底而無誤地探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嗎?
釣魚是不是好事?當然是,所以法律不禁止嘛!吃肉是不是好事?當然是,好吃啊,到處都在賣,也不犯法啊。
這些所謂的「好事」,其實只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集體」經驗認知、或自私的「共同認定」而已!以魚、以被宰殺的「動物認知」來說,它絕不意味著是好事。
事實上,當你在傷害人或動物時,以宇宙中的因果律而言,我們是一定要招果報的!可是在一般人的經驗中,卻認為那是好事,因此也無知的自認為:「我是好人」,既是好人幹嘛學佛?幹嘛皈依?那是戀愛失敗、痛苦、愚痴、懦弱的人才會去做的事。
人們太自信於這種狹隘的經驗理性,所以世間總是紛爭、貪求,自私、傲慢無量。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就要懂得超越自己的經驗理性,要有出格的想法跟看法,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所超越。
文 / 法藏
在某個時間、空間當中,可以一再地重複著同樣的「經驗」,從而對此經驗進行人類所熟悉的,基於假設或更早之前的經驗,而做的「歸納、推論」,從而得到新得結論,這就叫做「經驗理性」。然而人類卻不能「全用」,甚至「唯一用」人類自身的「經驗理性」來看待法界中的一切事情。
信仰佛教最大的障礙就是人類執著自己的經驗理性,然後傲慢起來,說:根據「人類的經驗」,我認為「什麼是可信的、什麼是不可信的」、「錢是我賺,老婆是我娶的,我只要做「好事」就好了,我自己能判斷、抉擇一切的價值與是非,因此,幹嘛要皈依?
問題是你怎麼定義什麼是「可信、不可信」?什麼叫做「好事」?又什麼叫做「好人」?人類有歷史文明的記載,不過短短數千年,人類至今尚且不能離開月球以外的地方進行旅行,人類那未加覺性訓練的、淺薄而侷限的知識、經驗與理性,真的能徹底而無誤地探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嗎?
釣魚是不是好事?當然是,所以法律不禁止嘛!吃肉是不是好事?當然是,好吃啊,到處都在賣,也不犯法啊。
這些所謂的「好事」,其實只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集體」經驗認知、或自私的「共同認定」而已!以魚、以被宰殺的「動物認知」來說,它絕不意味著是好事。
事實上,當你在傷害人或動物時,以宇宙中的因果律而言,我們是一定要招果報的!可是在一般人的經驗中,卻認為那是好事,因此也無知的自認為:「我是好人」,既是好人幹嘛學佛?幹嘛皈依?那是戀愛失敗、痛苦、愚痴、懦弱的人才會去做的事。
人們太自信於這種狹隘的經驗理性,所以世間總是紛爭、貪求,自私、傲慢無量。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就要懂得超越自己的經驗理性,要有出格的想法跟看法,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所超越。
文 / 法藏
標籤:
人生雋語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 當生活中常面臨許多有關鬼神的事時 】
首先,我們要確信,眾生間之善、惡、順、逆,其彼此的因緣複雜而深遠,並非凡夫肉眼所能了知、也不是一般的鬼神或算命者、通靈者所能正確說明的,唯有佛菩薩的智慧乃能知之究竟。
當學佛之人有這類因緣發生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了知 : 這是自己過去所造之業,並因此真誠的生起對自己的慚愧心,及對彼等的懺悔心,同時也知道彼等現在正處於痛苦、煩惱之中而求助無門,吾人當於彼生父母想而感發自己的慈悲心,而思有以救拔。
這是佛子在面對任何鬼神境界時,既能自保又能利他的最重要心念資糧。
再以此資量為基礎,生起精進自求懺悔與努力拔彼苦難的實際修持行動,每日以一定的時間念佛 、拜佛或誦經、拜懺等來為自己求懺悔,並迴向功德給彼等,使之早日離於苦境。
如此長期用功,必能藉由佛菩薩的慈憫護念,和自心所發出的真誠懺悔之心力,而讓自己無始以來所造之惡業,及與六道眾生所結之冤業,得以逐漸的化解,轉冤緣而成淨善之緣。
文 / 法藏
當學佛之人有這類因緣發生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了知 : 這是自己過去所造之業,並因此真誠的生起對自己的慚愧心,及對彼等的懺悔心,同時也知道彼等現在正處於痛苦、煩惱之中而求助無門,吾人當於彼生父母想而感發自己的慈悲心,而思有以救拔。
這是佛子在面對任何鬼神境界時,既能自保又能利他的最重要心念資糧。
再以此資量為基礎,生起精進自求懺悔與努力拔彼苦難的實際修持行動,每日以一定的時間念佛 、拜佛或誦經、拜懺等來為自己求懺悔,並迴向功德給彼等,使之早日離於苦境。
如此長期用功,必能藉由佛菩薩的慈憫護念,和自心所發出的真誠懺悔之心力,而讓自己無始以來所造之惡業,及與六道眾生所結之冤業,得以逐漸的化解,轉冤緣而成淨善之緣。
文 / 法藏
標籤:
道念提撕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訂閱:
文章 (Atom)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
-
(這是一種,充滿佛法觀照的人際智慧!) 牛耕田回來,躺在欄裡,疲憊不堪的喘著粗氣,狗跑過來看牠。 “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 牛訴著苦:“明兒個我真想歇一天!” 狗告別後,在牆角遇到了貓。狗說:“夥計,我剛才去看了牛,這位大哥實在太累了,牠說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