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 談「多處參學」的態度 】

就廣義而說,佛法的目的是自利利他,是自、他一同解脫,為了此一目標,而多方找尋自己相應的道場、師父(可能不止一處、一人)這是佛法所同意並提倡的!所以才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事。

然而,若只是〝多參〞本身,卻不能保證佛弟子的學佛與修行就能如法或順利,因為如果不能具備足夠的擇法能力、智慧與修學佛法的正確態度(是否真為生死?)、目的(例如不是要找一個很大的、有名的師父或道場來崇拜、炫耀與依賴等),則到處攀緣的結果,就只有增長佛子的慢心、疑心與猶豫不決而已,反而離修行愈來愈遠!



文、圖 / 法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