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 佛法請示 】

居士請示:
即使是佛教徒也常常會說,個人造業個人擔。為什麼有時候和我們直接、間接有關係的人,身心狀況不穩定的時候,我們會有感同身受的經驗?
為什麼透過懺悔、發願可以改變對方的狀況?有人會覺得不符合因果。尤其是密教的自他交換法。


衲回答:
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有關係的眾生,統稱為「與我們有緣的眾生」;既然與我們「有緣」,彼此間就會有共業的存在,所以會有感同身受的經驗,這並不難理解。而共業中又分各自別有的「別業」。因此,當與我們有共業關係的人,當他們有了一些比較強烈的業報現前時,我們也可能於身於心、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也只是「影響」),但苦果還是由所造者自己承受(個別受業)。


所謂一念三千,《摩訶止觀》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皆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是故一念三千之境,心為不可思議。因此,一念懺悔、發願之心可以周遍法界,因恆遍法界,故與吾人有緣的人,即能在冥冥之中感受此善念,並藉此以改善所受的果報。這不是在因果上的「交換」,事實上也無法交換,而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以自己至誠的心念,並輔以實際的用功加行之功德回向,真心期望眾生能夠離苦難!而心有相互呼應之感應罷了。

但這也只是「助緣」而已,要真正「消業」,最主要還是要靠他自己,由他自己真誠懺悔所造之惡業,懺悔前愆,並且還要有〝不再更造新惡〞的勇猛決心,如此才能夠真正改變他自己的業報。



文 / 法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