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 報答世間 】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 觀察緣起 】

受苦一定有讓你受苦的對象,大部分是人或者事,事也是人造的。所以大部分讓我們苦的都是那個人,所以你得先承認那個人。

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請你相信:
人有我執,這是擺明的,是吧!古有明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叫做我執。
人有情緒的表現,因此控制情緒的每一個人的力道與能力不一樣。
表現自己欲望,滿足自己我執的手段與作法,會跟那個人的經驗、教育、家庭背景、還有過去世有關。這就是佛教多一點、更深的地方,現在的一切與過去世、過去的生命也有關。如果真要說,有哪一個元素是佛教的元素,那就是「業」。佛教看到了過去世,所以他會把你今生所受,不會以你今生的偶然作為條件,他會把過去世也算進來。


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緣起』。


文 / 法藏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 時間無自性 】

時間是無真實自性的,過去、現在、未來,這都是自己的「思想流轉」當中的主觀「感覺」而已。

你有第一個念頭,然後接著第二個念頭,那你就會編排這是第一念,這是第二念。你會執取那是前一個,這是後一個,然後就會有後一個的後一個,再有後一個的後一個……。因為念頭有前跟後,就有「時間的差距感」。這種差距感讓你如幻的以為有個所謂的「真實的時間流」在那裡。

宇宙之間只有因果的前後,宇宙與生命的存在,一直都是一種因果流轉的「瀑流」現象而已,而因果流轉的瀑流現象正是「思想流轉」的具體化,換言之,宇宙與生命雖然不壞因果律的前面跟後面的差異,但並不意味著宇宙與生命的存在,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老與少之分別。要真正瞭解這個深奧的道理,就需要對唯一佛乘的實相道理,有所解悟乃至證悟。

悟了之後,三世於一心中證,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之間頓覺。那個時候,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現在,也沒有所謂的未來。

《金剛經》所謂的「三際不可得」正是指此。而《法華經》中,釋迦佛見過去久遠無量劫以前之事,如觀掌中之果。也正是因此。



文 / 法藏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 從苦惱中解脫 】

苦與惱有許多的樣態與相貌, 如果自己不面對、不解決,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佛教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主宰者能決定痛苦的來去,任何痛苦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此解決痛苦也唯有自己。

要從苦惱中解脫,得先從自己「業」的消除去下手。要消業,首先得瞭解「業相」的存在事實,也就是要能看到苦惱背後的「過去因」與「現在緣」,其對於今生、當前所產生的「果相」。


從中我們要屢屢確認一個事實: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會回應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從而讓我們對於苦的發生,先做到能心甘情願的接受!

換言之,接受苦的事實,其實就是接受「過去與當下」的自己!



文 / 法藏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中秋的聯想 】




文、圖 / 法藏
2018 / 9 / 24 中秋夜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 人生想成功,要有三隻手 】

舉手 
對的事,要主動「舉手」承擔,勇於去做。

握手 

叢林寶訓云:「成事在緣,不在能。」既然要圓滿事情,那就要時時與人為善、溫暖他人、柔軟與他人「握手」合作。

拍手 

做事在己,成事不必在己。當他人做事時,我們要成人之美;他人成功了,要隨喜功德,誠心鼓掌、「拍手」。


文 / 法藏

圖 / 慈媛

【 聽聞佛法的態度 】

面對如此眾多表述方式不一、方便與真實互異的各類佛法知見,單憑某一時、某一地的佛法思想體系,是不可能加以會歸、統攝的。

唯有以實修親證為基礎,超越文字與概念的妄想,並揚棄單一佛法思想體系的包袱,以更圓滿、更超越的眼光與心胸,去融通判攝一切所傳來的佛法,才能從根本上去總持一切佛法深意,而不遺漏一法,不妄別一法。

文 / 法藏









【 行菩薩道應具足的要件 】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 紅塵修菩薩行 】

有人問:
若以佛法角度分析之,所謂的『紅塵浪裡見如來』,真有如此難行嗎?

衲回答:

佛遺教經云:「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又,印光祖師云:「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修行正是與世間流相反。見境生煩惱了,應該反過來問自己哪裡出了問題,細細檢討,並慚愧、懺悔之。如是方能慢慢入道(進步)。

尤其,佛教徒應凡事學著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不應該硬將自己的意見或價值加諸他人。若實在無法苟同,則保持距離即可,亦勿對立。此外,平時待人應和藹親切、不自私、不貪求、不逢迎,亦不孤芳自賞。多欣賞讚美他人、有自信而不好爭、成人之美、善與人同,如此即是以佛法利益他人了。



文 / 法藏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 檢視自心是否降伏 】

如果有一個人的作為,讓你感覺到:「已經忍無可忍了,想要跟他談一談」,那你已經沒有降伏你自己的心了。

因為當心生起「無法再忍」的相貌時,我們自己的心已產生了「毒素」。

既使那樣還是要「忍下來」,固然於世俗人算是「有修養」了,可是畢竟仍然「充滿內傷」,這仍然是不夠的。


因為「硬忍」的結果,將會累積成、滋長為「不滿」甚至「憤恨」,將來遇緣,可能又全部爆發回來了。


文 / 法藏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 請大家多分享 】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 佛是三覺圓滿 】

佛的智慧、慈悲跟生命的力量,皆已到達了究竟圓滿!
因此他利益眾生的功德力,也已經圓滿到究竟、極致!

所以佛是
「自覺圓滿」:覺悟自己也達到究竟圓滿。

「覺他圓滿」:能夠利益有情達至究竟的境地。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就是「佛」。

文、圖 / 法藏

《圖/僧伽林版權所有,分享時請標明出處》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 要學會如何〝謙卑地〞在沙裏淘金 】

佛法的弘揚,依於眾生的根機、時代的因緣及弘揚者個人的修道經驗與願力的不同,而有各種權巧方便的階段性差異,是很自然的事;這當中雖不免有少數的〝質變〞與不當的〝異化〞發生,須知這是末法眾生的共業使然。

具足正見、對大乘有信心的佛弟子,應該要學會如何〝謙卑地〞在沙裏淘金,而不是一味地悲觀或做一些自以為是的批評。這樣不但於整體佛教沒有好處,對自己的修行及信仰心的建立更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傷害!

文 / 法藏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 能聽聞佛語,是最幸福的事 】

人所說的話,往往只是暢自己的無明,宣揚一自的經驗、見解而已,既使有所饒益,其利益人的成分也不圓滿、充足,更別說可能流於以偏蓋全所造成的反效果。

可是對於 佛陀來講,世尊從不「私心」為自己說什麼,世尊所說的一切,都只為眾生而說!而且是基於久遠實修親證的無上智慧而說的,因此也絕對的能應機、契理而無副作用。

佛陀懷著要利益一切眾生的無條件之大悲心,那麼只要有因緣讓佛陀把度眾生的妙法說出來,世尊必會「大暢佛懷,而說種種法」,以利益一切眾生的。

所以說,能聽聞佛語,是最幸福的事!


文 / 法藏

圖 / 慈媛

【 自省 】

唯有用心力忍住,
才能面對得了境界或考驗的衝突;
然後才能用法,看到自己的過失;
然後才承認得起「我錯了」,這樣的慚愧心。


錯已經錯了,承認我錯了後,
緊接著思維錯在哪裡,
接著用「法」來看我的錯誤,不能看別人。


文 / 法藏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 追求生命「究竟」的快樂 】

有人說:「呆子,人間那麼的美好,為什麼不享受一下?」身為一個知識份子,生命的價值不應該只是:錢多賺一點,房子大一點,官位高一點。然後走到生命的尾端,才發現「路的盡頭」竟然是:「老、病、死」的懸崖,前進也不是,後退卻已無路可走。

電影「賽德克巴萊」裡有一句台詞,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你把困難放得那麼大,那麼你的步子就會跨的很小」。身為一個知識份子,如果你的生命跟世間大多數的人一樣,把生命用於追求欲望的滿足,那是多麼的可惜。

所以佛陀要我們:「提升生命的層次,不要侷限於眼前的快樂,應該追求生命的完成。」


文 / 法藏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 因病苦而勤加修持 】

每當生病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從混沌中停下來,讓自己的貢高我慢與向外馳求,稍稍地降低些,然後想一想:「死,我準備妥當了嗎?如果還沒妥當,那我現在還在幹什麼?」這是道人須要常常自我提撕的所在,也是一切佛法修持的原點,可是我們卻常常忘記!

生病固然有不少時候,是因為「四大不調」的緣故,然而四大不調,不也是以自己的持心不固為緣而引生的嗎?更何況由於過去惡業所造成的業障病或冤業病,哪一樣不是自作自受的呢?


因此生病,使我們能更深刻地看到自己,能更明白地懺悔自己,能更精進地修持自己,使自己不得不積極地面對自己,而不再得過且過,苟且度日。



文 / 法藏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 老實修行 】

許多人習佛修行,雖心嚮解脫,卻不知依佛願、老實念佛、拜佛、腳踏實地修心以消障積福,總心存神通崇拜,妄取捷徑,故頻繁交通鬼神,妄仗鬼神護法、怪力亂神,甚至生起修行高低分別之慢心,反致業障未消,心神不寧,生活中煩惱障礙頻至,不可不慎啊。

文、圖 / 法藏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 走一條看似艱辛,卻是最美好的道路 】

堅持理想,為理想而奮鬥,(修正個人的行為、利益他人、造福人群、成為眾生的依怙…等等),本來就是條孤獨、難行、漫長的道路,又也許是條少數人走的路。

但是只要想到那美好的果實(解脫),眼前的小利都不足以構成誘惑,因為我們貪的是更美好、更莊嚴、更恆久的豐碩果實(寂滅為樂)

所以再大的苦、再大的折磨,只會增加我們生命的莊嚴與韌性,使自己更加的勇敢、堅強,越加的有能耐、有能力,面對與跨越下一個更大的考驗。

所以~視每一個挑戰,都是累積處事的能力;視每一個苦難,為光澤生命的加持力。


文 / 法藏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 行事在“人”,成事在“緣” 】

生命可以有所期待,但是當人事物,都已經盡自己最大的智慧與努力了,而仍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時,那就只能“放下”了。

就算這次努力失敗了,至少---我學會了。
能體悟這一層道理者,最終---不會怨懟!


文 / 法藏


【 從自我探索中,覺察煩惱的所在!】

我們要習慣於觀察自己念頭的起伏~在煩惱抖動、成形之前,我們就要發現它、消弭它。

因此,要不斷的反問自己 :
煩惱是什麼?
煩惱生起的原因為何?
如何看清煩惱的樣貌與自我的心態?

經由反覆探索內心的世界,與自我談話的過程中,來了解自心與外境對應時,所產生的交互作用?這就是修行的技巧,而修行也就是在「斷煩惱」。


文 / 法藏



【 習性與我執 】

何謂習性?在你的理性中認為該這麼做,然而卻沒有這麼做。

在你的背後似乎有一個黑影,一再地推著你去做不想做的事,比如習慣性抽煙、偷竊、說謊…等,也就是習慣性的行為。

在佛教來說這些行為是挑動了過去的某一個習性,所以在這一世它才會又接上軌,這就是輪迴的觀念。


我們要承認人人皆有我執。
「我有我的執著,他也有他的執著。」這樣的事實。承認事實不代表他做的事就是正確,先承認「我執」存在的事實。也就是站在他的位置、角度或立場上,承認只要是人都會有自私與「我」的執著。



文 / 法藏



【 導引青年,人人有責 】

社會風氣的浮誇、沈淪與網路盛行之後商業、娛樂等元素,佔據了年輕人心靈的大部分,使得這一代的年輕人更加的缺乏人生理想性、道德性與使命感!

再加上西方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也多少與基督文明有關)的盛行,更使得年輕人不知要思考生命的意義,或雖有思考,也傾向過度的現實與短視,而缺乏深厚的精神底蘊(心無大志、難成大事),及其相應的「堅忍力與實踐力」。

於是草莓、膚淺化,現實、個人化,躁動、享樂化,語無倫次、盲無目標、幼稚依賴、多疑不信等,成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共同特徵!

在此意義下,「信仰」於他們,真是太遙遠了。
怎辦?清醒而有心的人,得主動的走入、接近年輕人的生活,「善巧」的導引他們思考、認清人生、生命乃至信仰的意義與目的。

要知:年輕人之所以如此,乃是我們這些「大人」,長期的無知與無能所放任的結果!我們實在沒資格也沒時間,去嘆息時下的年輕人了

要問的,其實是:大人們!你們認清情況之嚴峻,並準備投入改變的行列了嗎?
衲近五年來,推動「善緣慈善會(http://www.facebook.com/shanyuan4u  )」,為的正是希望讓年輕人,從實際的濟助苦難當中,去看到「生活與生命的另一種樣態」,從而誘發他們純潔的善天性,以發揮生命自利利他的真價值。
有緣者,盍興乎來?

「僧伽林善緣慈善會」部落格 http://shanyuan4u.blogspot.com/ 

文 / 法藏
書於 2012 / 12 / 31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 忙~盲~茫 】

忙!忙!忙 ...... 大家都在忙!? 看這個「忙」字,是什麼意思?
「心死是為忙」! 亡心了,沒記憶、沒警覺、沒觀照 ~ 時時處於渾沌不明的心識狀態,就是「忙」。

唯有靜坐數息觀呼吸的時候,我們才能發現自己、把握自己,清楚地看到一個身心上變動不羈的自己!
這種看到、這種發現是一種淡淡的法喜!這種發現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能夠超越一切的是非與對立,讓你感覺(看)到,什麼是善跟惡。

此時也會發現:原來平常只是茫茫然的,若有若無的學到一些佛教的「觀念」,還把這些模糊的,自認為是佛法的道理拿去世間應用,被世間所謂的“不如法”所激怒而憂惱瞋怨。它並未內化為我們的性格與思想基礎。

當知,無始以來這內在的貪欲、瞋念、無知、自私等,都利用我們這種模糊的狀態,在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間,一再蒙蔽我們的覺性、撕裂著我們的良知,帶領著我們更往黑暗的生命困境與淵籔走去。


長期以來,我們對它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根本沒發現自己正往最黑暗的地方走去。唯有當我們靜下來,真誠地拜佛、念佛、誦經、乃至靜坐數息,那個靈明覺照的清淨念,才會從表面「裝飾得很好」的妄心底下,逐漸地浮現出來,而讓我們漸漸能察覺到,並開始試著運用它。

當我們逐漸看到那赤裸裸的、不真實的「我」之後,就能靜心自若地漸漸熟悉如何去控制、駕馭它。此時,外境也開始動搖不了我們了。當外境的八風之浪動搖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逐漸進入那種「如如不動」的怡悅狀態,那種怡悅是今生所未有的,這就是所謂的 -- 禪悅為食。
這個時候我們再也不想「貪吃、偷吃世間的五欲、五塵」了!


文 / 法藏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 荷擔如來家業 】

佛陀要出家人以少欲清淨的形象,來感動剛強難化的有情;

要出家人以持戒,刻苦的自行,來感化貪吝自私的眾生;

要出家人以定慧、解脫的道德,來感應無明不安的世界。

這是出家人之所以是出家人,出家人之所以能饒益自他世間的「因」,一切的世間弘化與如來家業,莫不由此而如理如量地呈現!


文 / 法藏


【 修行就是如此自我歷練 】

若真要修養自己,
要在一切讓我們難忍的事、物當中,
真認「自己錯」! 
反求諸己,而不怪罪他人。

文 / 法藏


【 學戒禮敬之法寶 】

佛陀兩足尊 等流大悲心

垂制木叉法 為三乘做基

達磨離欲尊 法爾常如是

佛今演毘尼 為令法久住

僧伽眾中尊 事理兩和合

法界清淨幢 為眾生明燈


法藏和尚精華開示(20161108)

【紅螺山佛號】 法藏和尚 敬誦

一氣三句念阿彌,
一句要比一句低,
念清聽清記清楚,
滅罪無量實不虛。


第一句:念四字佛,每口氣只限念三句佛號,於三句佛號中,在第三句阿彌二字下停止音聲,留下陀佛二字換氣;

第二句偈念佛音聲要從高而低;

第三句偈警告念佛人,口要念得清楚,耳要聽得清楚,心要記得清楚;

第四句偈說明如此念佛,便能滅無量罪,真實不虛。



文 / 法藏
唱誦 / 法藏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 眾中尊 】


















【 護僧 】

護持既以「僧」為對象,則護持三寶,就是「護僧」。雖說依法不依人,但究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尤其,三寶住持以「僧」為主體,僧種斷絕則三寶隨滅,其理甚明。既是護僧,就不是利用僧以圖利個人、壯大自己,乃至輕慢出家人、支使出家人,爭著做「第四寶」。
  
再者當知,僧為和合相處的「出家大眾」,護僧即是以廣平等心、無高下心、等恭敬心、真歡喜心而等視一切僧伽,護持「所有」僧眾(只是方式與內涵,會因對眾與關係之不同,而有差異罷了)。因此護持三寶應該平等敬僧,不分老少、僧尼、有德無德、各宗各派,甚至破戒犯戒者,亦不應心起惡念,現身、口之不恭敬(但「破見」則可不護,蓋破戒不破見,尚可昭顯佛種、住持幢相;破見而不破戒,則已為魔徒,非是三寶弟子矣!如今種種附佛外道或種種倒說經律,行淫亂之事實者是,居士善辨之!)。

尤其不宜搶師父,擁師自重,輕視其他僧伽,乃至以「大居士」、「大護法」自翊,倨傲貢高,受僧伽服侍、言行放肆。應當知師父為眾生之明燈,為大眾所共依止,護持僧伽與師相待,當以道相見不以情相牽,尤不可壟斷他人親近師父之機會,將師父據為己有。(此尤以女居士為誡!)

再者,護持師父當量力、量能而為,切不可一味投入,而影響家庭及事業。如此不但得不到他人之尊重,反而令人毀謗造罪;同時其執著之心態,亦與佛法不相應,而遠離佛法。

雖然,個人不妨有較為「親近、投機」之依止師(然亦應善於辨別,凡倒說經、律,行為不依戒律,好名、好利、好色者,皆不可依!)但應認知,這是「個人」修學之事,而護持三寶卻是「佛教整體」之事,關係著整個佛教界的興衰。因此,也不必拘泥所謂「一師一道」(那是個人份上事),更不要一味地「錦上添花」,而不知尚須「雪中送炭」。畢竟,讓佛教的護法資源過度地集中,於佛教整體長久的發展,是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

以上是有關護僧的大端,有心居士可於平時護僧工作中,用以檢省身心,則護僧功德可臻圓滿矣。

文 / 法藏


【 薰習佛法 】


【 一切布施,念起即捨;任運隨緣,利生無住 】

「一切布施」:從身、財、情、從內到外的一切布施,通通要學,做不到時要反問自己有多少能布施給他人?

正布施時,要起"施無施相,三輪體空",自起心想:「我給了人家什麼嗎? 沒有」。利益他人的當下,無所施者無能施者、亦無所施物,你就是一念真誠心給他,他已種下無我的因緣。

你那念"布施的心",執著之念,念起就應該捨,叫做「念起即捨」;"利生"就是念,"無住" 就是捨;換句話說:隨起一念,如幻如化,不可執取。

正捨之時,捨不可成捨,捨不得為捨,捨的是我執取它的那念心,當我一不執取它的時候,任運起心,向於無我,向於無著,向於佛性,叫做「任運」;這時候這樣子的佛性起作用,那我就可以「隨緣」了。隨利生之緣,發利生之心,做利生之事,念念利生,念念無住,叫做「利生無住」。
文、圖 / 法藏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 苦是入道的初門 】

觀苦是讓我們面對苦最有利的方法。苦的由來往往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要以既有的苦,去觀察、釐清它生起的緣由、發展的相貌,跟來去的本質。

身為凡夫,每個人都帶著我執、我愛,因此苦也就表現出各種樣貌。從物質的貪愛、情感的欲愛到身體的五陰熾盛,這一切都是無法躲開的。

當能知道苦的發生是必然的事實,就不會對苦產生排拒。
對苦做深入的觀察,是凡夫的人生當中,所絕對必要的。沒有苦的真實體會,便入不了佛門,因為苦是入道的初門。

文 / 法藏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 及時修行 】

人生、人生!
需要的不多,
何以想要的太多?!

寶貴人身,剎那即過;
何仍埋怨,不勤修行?

文 / 法藏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 祈求的力量 】

眾生造業是因為有「我」與自私心,但是本質上眾生的「覺性」與佛無異,當透過宗教情操的依靠,祈求佛菩薩加持的同時,也就「放下與放低了」我執,把佛菩薩擺在心中的第一順位,心也隨之改變:將「造惡」的心轉為「善心」。

當內心與外在的聖者相呼應時,佛菩薩會有感應加倍,令祈求者有「智慧」依於三寶所說而做,佛菩薩的智慧會在心中開展,以及產生力量。

文、圖 / 法藏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 居士修行菩薩道 】

古來有很多在家的修行人,他將自己大隱於市,所做的工作平淡無奇。但他能不卑不亢的看出其中的價值,將心力貢獻給社會、眾生。並將剩餘的時間,用在誦經、拜佛修行上,安然的度過一生。

對一個佛教徒而言,事業可以是實踐菩薩行的平台。要能從中去解讀出,所從事工作的社會意義。當解讀清楚之後,即便是賺少一點的錢,也能無怨無悔的真正投入。如此就是將事業、志業與道業合而為一。



文 / 法藏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