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 遇到煩惱如何轉念?】

如果說婚前這個男人好好的,婚後卻變了個樣,沒有責任感、暴力、外遇(看到不安穩相)。你可以用以下幾個原則,去看待與轉換(先認清四項事實):

一、 我執人人有:承認人是有我執的,所以我的老公也是會有我執。就像我希望男人對我如何,搞不好他也希望女人對他如何。男人有男人的我執,女人也有女人的我執。所以兩個人的想法搭不上,不見得別人百分百有錯。自己沒責任嗎?
男人喜歡女人溫柔,一個溫柔可以抵一百個白癡;雖然女生替男生做了很多事,可是她的脾氣如果不好,結果做了一百件對男人好的事,但是抵不過一件發怒、潑婦的樣子,就可能讓男人完全打退堂鼓。類似於佛經說:「無量的功德,一念瞋心起,剎那皆燒盡」,這就是男女我執各別,所以感受大不同。

二、 控制力各別他控制情緒的能力跟我控制情緒的能力都不太好,因此兩個人都有過失。

三、背景影響人:他處理方法的方式,可能受到他來自家暴家庭的影響,所以他現在以家暴的方式與我對立。而我來自健全的家庭,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家暴的樣子,可是他卻很習慣。

四、業力不思議:有時候也不是他故意如此「不合理(禮)」,而是我們兩個人過去的業,相互累積、影響所導致的。這需要慢慢以耐性、忍辱及佛法的修持,才能從根源上給予澈底的化解。


 接著再如實的「轉念」:


詮釋對方立場:縱然有這四個原因(我執人人有、控制力各別、背景影響人、業力不思議),讓我們產生對立,但也不一定就會造成我們今天這個樣子。一定還有現前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我逼他太緊或太怎麼樣----所以我得誠心改變自己。雖然他的行為「客觀的說」是錯誤的,但是我也決定有一部份的責任! 

業果真實不虛:我執人人有、控制力各別、背景影響人、業力不思議,四個原因都是由業累積而成,既然如此我就用業去改變吧!把一切苦當作老師、當作消業,當作生命成長與謙卑的資糧。它雖「逆」我而來,我則「順」業而受!
這就是解脫的觀念與方法。所謂的佛法修行,就是透過拜佛、念佛、誦經、拜懺的沈澱(止)與思想導引(觀),使我們漸漸能明白以上的道理、方法。同時也透過透過拜佛、念佛、誦經、拜懺等冥冥中的消業與加持,逐漸的堅定我們的心力與決心,使我們能在遇到煩惱時,都能如是的轉念。


文 / 法藏  節錄自 2011年5月5日於成功大學演講》
圖 / 楠西萬佛寺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 真實皈依 】

有人學佛,懂得努力修行,乃至也能講說佛法,但是就是不懂、不願意皈依:不皈依於佛、不皈依於法、也不皈依於僧,就可能只皈依他自己。

乃至於已經出家的人,甚至也不是真正懂三皈依、往往只皈依自己,都只依照自己的「想法」、「經驗」在講說佛法,事實上卻是違背佛法而說。


雖然也看似用功讀經、研究法義、拜佛、拜懺、參禪等,然而卻可能只是「依於己見」在「做功課」而已,這並不是真正的「依止佛陀教法」在修行!也不是向於三寶所教導的畢竟解脫,以及自利利他的方向;而是向於「我執」、「名聲」,希望聽見人家說他很有道心、得到別人對他的虛榮讚歎罷了!

所以進入佛門的「真實皈依」,並不僅是領取到「皈依證」而已,而是要能將法入心~不論是初入佛門的人亦或一切修行的老參,都應該要深刻體解與憶念皈依三寶的深意,隨時檢視自己是否依立在這樣的「皈依實義」上修行佛法。

文 / 法藏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 事在人為 】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敗,不會只有你單一的力量而已!每一件事情的好或壞,也絕對不會永遠一成不變!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無常,以及變動的因緣。

然而這一切並不是冥冥中的定數,都是隨著「心」以及過去的「緣」而相互牽動的,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論!

我們的緣雖不好,但如果我們的心好的話,慢慢的將可以改變業緣;若我們的緣很好,可是我們的心卻不好的話,好緣也終將變成惡緣。

所以,「心」操之在我,精進地修心:慚愧、懺悔,觀無明、觀無常,那麼一切的因緣,我努力就是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勿須強求。

所以佛教不講「命中註定」,命中固然有種種過去、現在所造的業力因緣在牽引著我們的生命,但沒有「註定」這回事。

釋迦佛有「註定」成佛嗎?佛陀是「努力修行」而成佛!那我們「註不註定成佛」?當然也是看我們努不努力了!沒有所謂註定,一切「事在人為」!

文 / 法藏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 佛教經典要從何看起?】

居士請問:

法師,阿彌陀佛!我想請問師父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常常覺得佛教的經典很多很多,可是不知該怎麼去修持,才有一個系統,因為這邊讀一點那邊也學一點,好像對整個佛學沒有很有系統的了解,對學佛上好像就這邊一點那邊一點,可是沒有人有做一系列的教學,比方說有時人家說什麼什麼好,我們就去學,可是改天又有人宣揚別的好,又會想說這個會不會比較殊勝,可是總覺得都沒有全盤了解,對於這個狀況,不知該怎麼樣才好,祈求師父開示。

衲回答:

你得先自問:

目前,你需要從佛法中學到什麼?然後再依需要而找相應的佛法。
若無法自我回答,建議你除了還是要繼續自問外,不妨先誦持一部自己覺得「較」相應的大乘經典,暫時不要聽、看太多太雜的教法。否則可能越看越亂。


文 / 法藏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 心無所依的樣態 】

批判的心靈是對立的,

對立的心靈是苦惱的;

苦惱的心靈不得法義,

不得法義心無依止處。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 在生活中修行用心的重點 】

對於過世俗生活的一般人而言,佛法並沒有要你過的像個出家人的樣子。但我們仍可以試著在生活中修行:也就是我們必須在一切的貪愛、瞋恨當中,培養「了了分明」的自覺能力!

那麼,該如何提撕自覺能力呢?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私念所在!

 第二、要認清!承認!自己的錯。

 第三、要時時於心自問:修學的佛法是否「入心」?



但要怎樣才能照了「法」在哪裡?
那就要隨時培養「反觀」的心力!
反觀的心力若是不夠,看到境界,你就迷失了!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 追求不到反而會感覺「鬆了一口氣」】

你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追求不到反而會感覺「鬆了一口氣」?因為「貪心」沒有成就,所以鬆了一口氣!

一個有修行自覺的人,面對自己所無力控制的無明貪心生起時,因為追求不到,反而因此躲過造業的可能,所以才會反而感到高興。

凡夫難免起貪心,因此也會追求外在的名、利、情,可是當追求不到時,不會轉念的人,只會懊惱痛苦,但懂得轉念的人則會告訴自己:算了算了,還好沒追求到!慚愧啊!差一點就要增長貪心了!

你甚至可以進一步的轉念:「我這麼貪心,要是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生起貪心、執著,本來該往生的,反而去了地獄,那可怎辦?所以現在追求不到,不是反而更好嗎?是呀!我要多慚愧,趁此多念一點佛才好!」你看,這樣是不是正因為貪,而更加實踐念佛法門嗎?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 覺念 】

唯有當我們靜下來,

真誠地拜佛、念佛、誦經、至靜坐數息 ......

那個「靈明覺照的清淨念」,

才會從表面裝飾得很好的妄心底下,

逐漸地浮現出來,

而讓我們漸漸能察覺到,

並開始試著運用它 !


文.圖 / 法藏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 關於佛像的製作版權 】

由於佛法特重慈悲、布施與普渡眾生,佛弟子為了利益眾生 、捨除慳貪、廣修福報,很多人樂意發心供養財物以助佛法 弘揚。因此很多的法物、法寶、聖像、經書等都是「免費結緣」的,長期下來不免給人「凡弘揚佛法之物品都是免費」 的印象。因此對於佛像具有「版權」的概念,似乎有人無法 理解?


其實,三寶固然慈悲,其形象當然也非任何人所能獨佔,然而佛像無相而無不相,所謂空谷回音,非呼之而不響 。若非有造佛像之師,以虔誠之恭敬心、精湛的造像技藝,稟持塑像者(師父或道場)的修持心得、教理認知與觀想、體會等,做為創作的思想依據,豈能憑空成就一尊具有教理思想與修持意涵的,足以感動人心的尊貴聖像?

這樣的創作過程,是需要龐大的技藝能量,與個人腦力、精神等投入的 ,這樣的成像於世俗意義上說,正是人類「智慧」創作下的 「資產」。對出家師父而言,當然不會將此資產據為己有, 然而對於造像的藝師而言,卻是其賴以在世間生存的重要憑據,這也就是世俗政府會訂立「智財保護法」的原因!


實務上,由於此多寶雙佛聖像的創作,在最初契約訂定時,即已明訂 了三米成像之版權為寺方所有,原製作公司不得在未經寺方同意下,任意複製流通,從而使得眾生因「量多」,而失卻 其對聖像稀有殷重、難遭難遇之恭敬心(降低其攝化眾生的 功德)。至於縮小尺寸的模型版,則容許該公司以「有限量 」(約二十尊以內)複製的方式流通,一方面達到佛法弘化 的作用,二方面也算是支助藝師之生活與技術增上及技術傳承。 


今若讓其他工匠以山寨複製的方式,在毫不努力的情況下, 任意複製賺取暴利,其結果是: 


 一者,將姑息並助長社會及佛教徒,不尊重他人藝術創作的 歪風。就世俗法律說,也有盜取他人智慧財產權之過咎。 


 二者,因為以較低成本之贗品佔有市場的結果,使的正品失 去流通的優勢,如此將無法以更為充足的回饋,來支持並栽培努力創作的佛教藝術工作者,從而使得佛教藝術無法再向上精進,最後損失最大的,仍是佛教界自身! 


 三者,既然出於模仿複製,不免粗製濫造,從而使得整體佛法、佛像的藝術水準降低,甚至影響到未來人們對吾人所處時代之佛教價值的評價,這些再再都會影響佛教藝術對現在 及未來社會的弘化功能。 


 四者,由於粗製濫造,及大量仿製的結果,將使得一般人們對佛像,不再產生希有、難遭之想(大修行人當然例外), 同時也難以保有珍重、恭敬之心。從而使得人們依佛像修持的殷重心不足,因此也不易獲得聖像的冥感加持,修行因而不易得力。

 再者,雙佛聖像縮小模型雖已完成,但基於對聖像的恭敬與慎重,為求聖像的更加精緻與完善,後續還有很多工序需一一研究、克服,所以距離完工尚有很長一段時間。此時若被贗品搶先流通,屆時甚至還可能反被仿冒者「誣告」仿冒他人創作,這豈非更加顛倒是非?!因此基於在法律上要保護原創,以及對佛法弘揚與護持的想法,在此宣告版權之主張,乃是非常必要而符合佛法精神的!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善巧方便」運用佛法 】

佛法重在「用心」,不是用在嘴裡。「聽聞的佛法」要經過內心的「體會」,把「佛法醞釀」成性格的一部份,一種柔軟、慈悲與智慧,再拿出來講。

當對方抱怨或不順時,雖然知道「那是過去的因緣」,但教導對方時是「不氣不惱」,反過來用他「聽懂的話」(應機)對他說,不是硬生生的將聽到與認為的佛法一股腦的傾吐出去;這樣對方不僅聽不懂,也會認為:「啊!信佛吃素,卻變成腦袋不靈光了。」

文 / 法藏



【 文官制度的革新與強化是國家進步的基石 】

其實,臺灣的公務員比起其他國家來說,普遍的素質是越來越優的,雖然部份單位或個人,仍有傳統「衙門」的影子,但奉公守法、具有為民服務自覺的,畢竟還是多數!

但我們並不能以此為足,而不求再進步。

重點在於,我們國家正面對著世界性的競爭,全民與公務員都要有所警覺:光「奉公守法」已不足以面對世界性的挑戰了,而必需要有主動開創的熱情、具足世界性的眼光、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有為民服務的真性情及公門好修行的生命價值感。我們呼籲改革是為了「讓國家更好、更強」,而不是為了「否定既有的努力與價值」。

私人公司,自負盈虧,必須為自己負責、充滿危機感,所以要時時各自努力、講求效率與實益、自我求進步、隨時回應社會的需求。那代表國家機器、受用納稅人金錢、為人民所託付的公務機關,是否也該如此時時自我成長?
  
問題是,國家就像是一間「永遠不會倒的公司」一樣,身為這種不倒公司的員工,處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會有危機意識與自我進化的動力嗎?在現今的制度下,公務員一考上公務員資格,只要不犯錯,有時連行政主管都管不動他,如果他不主動努力服務人民、每天只是消極的例行公事,而不積極為社會開創新機會,誰也不能要求他要「多做什麼」。因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有功無賞、有過要罰」,薪資隨年資穩定成長,只要與長官關係做好,升遷早晚有份,我又何必冒險開創新局?這是公部門的人之所以會「官腔官調、不積極主動」的人性原因與普遍事實,畢竟好逸惡勞、逃避麻煩、我慢威權等乃是一般人的天性,這是制度不周全的問題,而非人的問題!


好公務員當然有,文章的重點,當然不在「要打翻所有的人」,而是要思考為何台灣的進步趕不上世界的前段班水準?


癥結在於:當前整個文官取才、用才制度,往往就在培養整個國家公部門因循苟且之氛圍,長期缺乏真實的業績評量與考核(參考柯P的新政措施),結果養成公務員缺乏主動承擔、積極開創之性格,缺乏國家理想與衰退危機感,甚至缺乏國家 / 臺灣 認同感。常常是,老鳥安於現狀等待退休,菜鳥被告知 / 警告:「不要太愛表現」(殘害了新進公務員的服務熱情)等等……成了一個個只做表面功夫的醬缸部門!

當然,高階領導人(政務官)眼光短小、為一己或少數的同黨利益,而罔顧國家進步與利益之所在,而造成公務員(事務官)的普遍「無力感」,這也是事實。不過不要忘了,這些高階領導人終究只是過客,也不會領一輩子國家薪水。他們來來去去,影響的是「大方向」,並非是「行政效率」與「主動積極為民」的態度與作為,而這些卻恰恰正是國家「紮實發展」的基石,也是最需要可以領終身奉的公務人員去給予支撐及維護的「行政道德與行政價值」。


高階領導人,我們每四年,用選票來審核他們的去留,那公務員我們該用什麼來審核他們的績效與適不適任?所謂上行下效,公務員是國家進步的支柱與發動者,也是國家進步的重要責任所繫,更是首當其衝必需要面對檢討的所在(不需要「針對」,但也絕對需要「面對」)!如果國人對此再不覺醒、再不思改進,國家難以進步。或者雖有進步,也趕不上當今世界的變化與競爭。

愛護這個國家,就得全體國民一起來面對儒家文化下,文官制度的整體革新需求,而不只是檢討買票意味濃厚的年金制度,否則豈只是「希臘化」,甚且有亡國之危機。

◎基於愛護臺灣這塊土地/國家,或許大家仍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審視國家的公共政策之合理性,從而讓我們的後代有更好的生活未來。

 以下我們不妨來看看臺灣近十年來的退撫支出預算總額,及其與國家年度總預算數的比例:

年度   退撫預算   總預算         比例

95      1340億     1兆5995億   8.4%

96      1347億     1兆6638億   8.1%

97      1360億     1兆6994億   8.0%

98      1368億     1兆8299億   7.5%

99      1368億     1兆7349億   7.9%

100     1339億    1兆7896億   7.5%

101   1386億    1兆9389億     7.2%

102   1399億    1兆9446億     7.2%

103   1383億    1兆9407億     7.1%

104   1418億    1兆9596億     7.2%

依以上的統計看,首先我們要問的是:退撫金占國家總預算的5%以上,是否為一般國家的合理支出?而且與社會上的「行情」是否差距合理?

這樣的比率是否是國家目前財政所能合理負擔的範圍?

乃至這個費用本身編定時的時代背景是否特殊,而今需要「適度」調整?等等,都是國家要開放給國人進行整體檢討的部份。

再仔細看看上方的統計表,其實退撫支出正在每年增加中!!(比例降低只是因為稅收增加)換言之,我們正在面臨日益擴大的財政黑洞。同時,另外的統計指出,我們的文教支出正在減少,如此社會上的階級將更加的無法流通。何以說我們的文教支出正在減少,社會上的階級將更加的無法流通?

因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正是讓弱勢者得以翻轉的最主要方式與機會。而今國家的教育支出減低,勢必以提高學費來維持教育品質,而提高學費也意味著將進一步的擠壓弱勢者受高等教育的機會。(PS.台灣每年約有55萬名大學生進行學貸,畢業後平均一人立即背負約30~50萬不等的債務,以22K的薪資算,幾乎就是兩年的薪水。下一代的辛苦可想而知)

這種社會階級的世代相承,所造成的階級流動停滯(貧者恆貧、富者常富),日後將不可避免地更加激發社會的對立與不安。目前台灣社會已隱然充斥著仇富心態(跟計程車司機大哥聊一下你就知道了),正是這種現象的重要指標。

這也正是我們身為知識份子,何以要承擔起檢視並監督國家財政支出,是否公平合理的主要原因。除了人飢己飢的良知呼喚以外,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自掃門前雪地,不去理會這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公共政策,最終,我們自己也將成為國家不當公共政策的受害者。


文 / 法藏
2015年7月21日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 修福報 】

福報,在凡夫的位上說,就像水一樣,可載舟、可覆舟。
然而在大乘佛教中,是告訴我們必須福慧雙修的。


就果上說,佛陀百劫修相好,正是修學廣大無邊的福報;就因中論,欲行菩薩道,福利眾生,亦不能沒有足夠的福報以為支持。因此,一般初入佛門的弟子,在寺院裏法會時,總被告以:「多替三寶做事,修一些福報」;出家了,師父也告訴你:「多替常住發心,將來才安住得下道場」;聽經時,法師告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等到自己離開寺院出來「打拼」時,如果遇著不順遂的因緣,自己也會歎道:「唉!福報不夠」;看到別人諸事發達,自己心裏不免會想:「他福報大!」

總之,我們的出家生涯,仔細檢點起來,圍繞著「修福報」的情況實在不少!從大乘的立場說,將修福報當做一種「法門」,而努力從事,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修福也只是傻傻地修福,而不能從中提起慧觀,甚至修福的努力,遠遠地超過修慧多多,那就值得小心商確了。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 為什麼我們需要皈依?】

為什麼我們需要皈依?

皈(歸)有「回歸」的意思。
是因為我們在歸依之後,漸漸透過學佛,而懂得將人心比佛心,回歸到內心那真正純真、無自私、慈悲、無我之原始的佛性覺悟狀態,這叫回歸(皈)佛性的皈依。


當我們回歸到這個覺悟佛性的狀態時,我們就是一個最富有、沒有不安、遠離逼迫的自在之人。

此後,我們就絕對不會再以自我意識而自惱、擾人,也絕不會再不止的向外追求名聲、色相,貪愛錢以及地位,也絕對不再熱衷於,以自我為中心來宰制別人。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 布施心行 】

布施,是「遍布施予」。
其更深的意思是指「平等施予」。
因為一切苦的產生,都源因於「自我貪愛」!
所以,初學時是以布施來捨自己的多餘~~

於其,剛開始是學習捨出自己的「多餘」,
進而,更能施捨自己之所「貪愛」,
再則,是能施捨自己之所「依靠」。

文 / 法藏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 佛法~活法 】

我們所認知的佛法道理,往往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經驗推論而已,唯有透過心靈的深刻悸動,才能將理論印證在真實的生活境緣當中,從而引生出事理圓融的生命體驗。

這是一種性格的內化,也是一種活生生的佛法。
道人的感動,其意義與價值,不正在此?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 有心於事,無事於心 】

在佛門發心,為的既是修道,因此事情並非自己找來的,而是在善巧的悲念之下,努力地分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先做、什麼後做。然後,當沒有更適合或願意的人去做時,你隨緣地把它承擔起來,盡心盡力地讓事情做得如法些。

沒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既是修行,那麼事情的過程即是目的。如果有錯誤,自可坦然地檢討,甚至讓給更適合做的人,並無所謂的「失」;如果有成就,那也是因緣和合之下結果,連多看一眼都不必,更何況有「得」的感覺?菩薩「無事於心」的況味大概與此差不多吧!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覺者」在黑暗中,看見的是「光明」】

看見佛教徒的不當言行,你會怎麼想?「學佛都這樣了,那何必學佛;念佛都這樣了,那何必念佛。」

其實「法」沒有什麼不好,「修行」也絕對應該。要知道:「一個人修行了,不等同於他就是聖人。」「佛法是佛法,佛法不等同於人。」「所以人不好,不代表佛法不好。」

一個有修養的人,看見不如法之事,當然知道它不好。但是不妨礙自己求道的心,與對佛法的信仰。

反而從事件中,警策自己:我最好不要有這種事情發生;激勵自己:別人的示現,好與不好,都成為我成長的資糧。

哪怕看見世間的紛亂象,內在:產生的是「力量」,而不是懊惱;產生的是「光明」,而不是黑暗;產生的是「意志向上」,而不是消沈向下。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 佛弟子於公眾議題中的修心之道 】

佛教徒不應該對任何攸關公眾、公義與環境、眾生靈等有關的重大公共課題,冷感、無知、裝傻、逃避或視而不見。

尤其是大乘佛弟子,更不可誤認為這些公共可議之事,甚至是不義之事,都是「共業」、是「對立」、是「我執」、是「起分別」、是「煩惱妨礙修行」,而不思有以作為,不願發心為現前、當來之(弱勢)眾生努力,而自命清高、避之唯恐不及!

以自利說,我們當然不應該動怒、動氣,但即使我們礙於個人因緣,什麼都不能做,我們仍應於心中關懷公眾事務,明辨是非、善觀因緣相,而心懷悲憫。對於投入公眾事務的人,也應該保有一份寬容、敬重與隨喜。

以利他說,一切眾生之利益,即是我們當努力去追求的;一切眾生之痛苦,即是我們當去排除的。這當中或許不免有煩惱、衝突,甚至不排除激烈抗爭之必要手段。大乘行者雖投身其中,亦能時時作緣起性空想,善知方便而心不執著,雖不執著而亦不會置身事外,妄將無知冷漠當作清高有修。


文、圖 / 法藏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 反求諸己 , 處處超越 】

娑婆世間,本來就是各有習性,與業報因緣的帶業凡夫所成,既不完美也不圓滿。哪兒找得到「聖人」一起過日子?

一切的不圓滿,不都是自身業力所招感的?

能夠看清楚這點的人,反求諸己,處處超越 !


看不清楚的人,只有怨嘆周遭,苦惱一生!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 人生苦迫感受 】

居士請問:
請問師父 ,為何有人對於人生之總總苦迫,總是充滿無限深刻之感受呢?
(尤其聽到師父在菩提心修要中,所描述對於親人病苦的深刻體認以及總總,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衲回答:
願意去面對的人,就有機會感受「深刻」。但佛法教我們的,目的不在「感受」而已!而是要我們經由感受,發起修道的意識與決心,積極修行以自利利他。

文、圖 / 法藏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因果歌】

因果昭昭,疏而不漏;
前世今生,環環相扣!
毫無僥倖,聖凡同酬,
因緣際會,果報自受。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 生命安置 】

儒家講「未知生焉知死」。在佛教來講,人生是在輪迴當中,因此生與死沒有差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是死的結果,死是生的開始,一切生命在出生之後,即一步步地走入死亡,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生死事實上是同一體的。

透過佛教這種寬闊的生命理念,佛弟子們從來就不只是讚歎「生命很美妙」而已,其實「死亡也很美好」,因為死亡正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形式。在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裡頭,生命根本沒有生與死這回事,整個生命只是個不斷的流程。我們應該注重的是:生命在整個流程中,應當如何安置?而淨土法門,正是在教導一切眾生,如何自我安置這個生命的流程。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 在生命的停頓點轉個彎 】

常常我們誤以為,人生就是要---依學校所教、老師所說、父母期待、社會所制定的〝標準答案〞而活,而忘失尋找讓自己的生命能“悸動、發光發熱、熱情”的事物;這也意味著一點一滴的流失,對內在心靈深處“疑惑、感覺、感動”的探索。

又因為過度的追求心中所想〝非得要怎樣〞;或者過度的順從被灌輸的〝標準答案〞。
使得我們的生命過度的〝僵化與死板〞,在遇到挫折時「應聲而倒」,而沒有“轉圜、修正”的退路。其實---在生命的停頓點,轉個彎兒,生命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風貌。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 略談對佛教藝術的基本思維 】

        就一般境界的美學設計或藝術創作之發生而言,乃是以天然環境、地方禮俗、生活習慣、歷史經歷、社會潮流、文化底蘊等等客觀的有形或無形、直接或間接環境為基礎。再加上創作者個人的家庭、教育、技術養成等生活成長背景,以及社會、國族、文化等認同的後天所塑造之基本人格,基於生活需要或美學渴望,而發想及完成的。 

        然而以佛法的藝術觀而言,更高境界的設計與藝術,卻是在這基礎上,更透過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心靈涵養深度與佛法之生命終極關懷等,展現出一種既即俗而又超俗,最終覺悟人性而又慈憫一切的美學呈顯! 

        這樣的呈顯,無論是建築、雕塑、美術、音樂、藝文、文創等,可能表現為一種溫文、簡約、寧靜、樸質、深邃、神秘,也可能表現為溫暖、貼心、熱情、亮麗、富足、丰滿,也可以是衝突、驚悚、煎熬、苦楚,甚至離經叛道、驚世駭俗……。但這都是真實的植基於對生命的深度涵養,與對一切眾生不捨之悲念的覺性基礎上的,而非出之以無病呻吟、東施效顰、譁眾取寵的膚淺或名利心態!其作品,終究不離反思生存、生活與生命的內省特質,同時也總是對一切生命、一切宇宙萬物,充滿著明淨、尊重、慈悲、溫暖、不捨關懷與善巧攝化的。 

        這乃是基於佛法覺悟與慈悲之生命終極關懷,所流露出來的一種,甚深的清淨護念之情。其與西方基於人對至高神的敬畏、崇拜、服侍與讚美等,或基於人對環境的探索、奮鬥、對抗與征服等為基礎的藝術基本思維;甚至與中國儒、道二家之配天行道、人天合一等的藝術基本思維,皆有所不同!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 學佛的父母該有的警覺與反省 】

《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別用過時方法教出刺蝟少年》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389

此書觀念非常好! 可作為耶魯教授對儒家教育看法(http://sumo.ly/jVlD) 的對照與印證。

華人父母受到了傳統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影響太久了!

攬子女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同時又強加個人的主觀欲望於子女身上,最後總體合理化為「這是愛兒女」的表現!

其結果是,要不養出一群唯唯諾諾,無有人生主見的後代;要不造就一群自我放棄、缺乏自信的子女!

再者,很多佛教徒父母,自己的世俗習氣與思想、見解,絲毫沒有因為學佛而真正轉變或超越。佛法道理講得比天高,真的遇到子女與自己意見不同時,立刻搬出儒家父母至上的威權臉孔,隨手就是一副「順從父母意見即是孝順」的道德高帽要給子女戴。

如此我執強盛而難以溝通的「學佛」父母,看在子女或晚輩眼裡,他們連敬重佛教都不可能了,哪還會皈依三寶? 這樣一來,年輕人因為不知學佛,所以缺乏智慧、福報,智商或許不低,但情商卻往往不及格。此時,我們這些學佛的大人,再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勢,於旁邊慨嘆說:現在年輕人如何如何……。看在三寶眼裡,實在既可笑又難過!

我們可知道,多少年輕人不學佛,其責任恰恰是在那些「號稱學佛」的父母身上的? 因此,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加有智慧、福報與能力面對時代的挑戰,更能在有所繼承之中,釋放他們的才華與創新。同時也讓上下兩代之間的關係更為融洽,善的傳承更為踏實,請大家多多思考與分享,共同來創造社會改進的可能。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 有心於事的大乘修行 】

對一個大乘修道人而言,「做事」 往往是為了「修行」的增上,而非為了「事」的本身。隨緣地承擔,在雜染心生起時,給予認清、照破、放下,這是在不忍聖教衰的願心下,同時促成了自己的增上。

凡夫的事,總是雜染、紛擾的,既然是發修道的心而做事,如何在心靈也跟著雜染紛擾的同時,努力地忍耐、反省與淨化,這應是菩薩「有心於事」的歷鍊。

文、圖 / 法藏


【 普勸有緣,當恭臨法會,親聆佛法講演 】

現在大家普遍生活忙碌,要恭臨法會現場聆聽佛法講演並不容易,但仍要普勸有緣的人,為了個人道業增上,及護持佛法弘揚,應盡可能做難遭想,親臨現場恭聽佛法演講。因為親臨現場聆聽佛法演講,其功德與加持是甚為巨大而不可思議的。

親臨現場聆聽佛法演講,何以功德與加持甚為巨大、不可思議?這是因為聽者若親臨現場恭聆佛法講演,則聽者就是這場法筵的「當機眾」!以佛法的修行而言,講經說法既是個人「內修」的外延,而正講法時,講者與聽者也正是在進行個人內在的「修行」!正因為這是一場「講者與聽者共同成就的修行」,所以其佛法的加持與提攜之力量將是很大而不可思議的!

講者即是以當時現場之當機眾,開演與之相應的佛法,這是「最直接的自利行」。而日後其他人也正因這當機眾的因緣,才能恭聞妙法,這是講者與現場聽者所「共同成就」的法筵,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此這「親臨現場恭聆法音」不正是「最直接的利他」與「最上的供養」?

尤有進者,若聽者能親至道場,則其恭敬之心最為顯著,所以最能感應三寶與護法龍天的歡喜與加被,同時也因此更能於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智慧!此外,若更以專注、虔誠、渴望、歡喜的心態而聽講,則除了能感應加被外,更能激發講法法師的甚深智慧,開演出更為「契理、契機」的微妙佛法!不但自己獲益最深,而且未來只要影、音訊還在流通之時,吾人「助弘法化」之功德亦隨之繼續增長!

今日由於忙碌、壓力的普遍生活型態,以及數位資訊傳輸的方便,網路、第四台等,處處可聞法。雖說方便,卻也使得人們的求法之心,漸失其殷切與恭敬之深度與強度!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聞法型態,再加上百家爭鳴、權實邪正難分的內容,要真實的生起「難遭之想」、「孺慕之情」,談何容易?所謂「佛法從恭敬中求」,而今缺乏了恭敬與孺慕之心,佛法又如何能在聞思之中,真正的成為我們的性格?從而成為我們修行中,強而有力的根本導引?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人「經」都聽了很多,可卻仍修行無力、知見混淆,與外道、俗人少有分別的原因了!

普賢十大願王所謂:「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願諸位有心的居士,能真實的認清:「親臨現場聽講佛法,乃是一種非常直捷、具不思議加持力的佛法修行」之事實。有因緣時,當以恭敬、虔誠、難遭之心,除親身恭詣講法會場,還應廣邀有緣的親朋道友一同出席,以當機眾的身份親聆法音。其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之利益,甚不可思議!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 解脫 】

由於我們有「貪、瞋、痴」,無始以來以無明作根本。累世的惡因為緣,加上現世的惡緣。無明為內因,惡境為外緣,造諸惡業就有了「惡果」。 造了「惡業」,就形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惡果報」。使我們一直在輪迴當中而不得解脫!

不能解脫,就不能自利;
不能自利,也就不能利他;
不能利他,也就不能圓成佛道。

因此我們要「先斷除自己的疑惑(惡因惡果)」!如此才能斷惡因、免惡果,終至得到畢竟的解脫。


文 / 法藏



【 解行並進 】


【 省思「人間佛教」】

佛教本來就在人間,抽離了「人」的立場,佛教還有什麼著力點可言?可是近十幾年來,「人間佛教」的處處喊起,固然帶有修道及教理思想上的反省與解放意味,但卻也帶來了不少行為上、理念上,頗值得深思與檢討的地方。

佛教重新照顧到現實人間,對傳統思想進行著批判性的傳承,固然是好事,但切切不可僅以一己的經驗立場或見解好惡,而妄施方便於現前,或逕加菲薄於古今。

廣泛地思考、真實地修持、去除個人的好惡或崇拜情結,跳開近代佛教衰敗史實的包袱,平等地縱觀古今,小心地思考方便與究竟之間的平衡,或者才能為未來的佛教,走出一片既人間的、又不失解脫本懷的光明遠景來吧。

文 / 法藏


【 論芫荽(香菜)非屬五辛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文 / 釋法藏


前 言

中國漢傳佛教長期以來,對五辛之所屬食物為何,基本上皆有一定的共識,同時也行之千年以上,在實行上與實修上皆無疑義。然而近年來,卻有在華人素食餐飲中所常用之香菜(芫荽(音綏) Coriander Herb)也是屬於五辛的說法出現。論者援引食五辛有種種過失之經文,將芫荽與五辛同列,從而宣稱不得食芫荽(香菜)之論。此說一出,頓時在公眾飲食當中造成對立與不安,也讓人對古德之說法與作法產生疑惑,甚至讓人因此對漢傳佛教,及其所代表的清淨素食文化與主張,產生了疑慮、信心動搖!

問題不在於「要不要或能不能禁口腹」之欲,試想:南傳與藏傳佛教尚且不能斷肉食,而華人佛教徒都能禁肉食千多年了,區區禁食香菜何難之有?問題在於:難道千多年來,古德都未曾注意到這個問題?都錯認這個事實?傳統的漢傳佛教在飲食上不嚴謹嗎?而事實是,大家香菜食用多年,並未有如經所說生瞋、發婬,乃至滿身腥臭、身心渾鈍的反應!因此唐代大德乃至民初印光大師,都斬釘截鐵的告知佛教學人:芫荽非五辛。既然如此,何以今日我們卻可冬烘地,在毫無詳細考據的情況之下,只根據少數人的一、二私解,就認定芫荽為五辛,而讓廣大華人佛教群眾的長期飲食習慣,就此「被檢討」、「被更改」甚至「被輕視」?

【 康譯《無量壽經》勸持序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文 / 釋法藏

  《佛說無量壽經》古來有十二譯之多!從最早的安息國沙門安世高(後漢桓靈帝)所譯的《無量壽經》(無存),到最後趙宋時西域沙門法賢所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前後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朝,為時不可謂不長。此十二譯本傳至宋代,僅存五譯,其餘七種皆僅存經題而失逸經文。現存的五譯,依其年代分別是︰後漢月支沙門支婁迦讖於洛陽所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約在西元一七九年),三國時東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所譯的《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簡稱《大阿彌陀經》,約二五三年),曹魏天竺國三藏沙門康僧鎧於洛陽白馬寺所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約二五二年),唐代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所譯《寶積經》中之〈無量壽如來會〉二卷(約六六八年)及趙宋法賢最後所譯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約九八○年),僅此五譯本,其年代亦前後經歷了八百年之久。
   
梵本各異之意義

【 學著跳脫現狀,獨立思考 】

生活在資訊時代,就算你並不打算接受什麼,但是周遭的環境訊息卻一直薰習你,到後來你的潛意識已經決定「自己」要接受什麼了。

你認為你有「自覺、自主」的能力?其實不然,往往你能選擇的,都是周遭資訊給予的,我們的思考其實已經被制約了!

一但周圍的資訊不斷的加諸於你,你就會受到影響而無法主動、獨立思考。我們也將因此,被捲入時代的「共業」之中而不自知,佛法所謂的「隨業流轉」,大部分正是指此。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 國慶日感言 】

今天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作為一位,在當今這麼特殊處境之國家的國民,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也可以因此而為這個國家,做更多的事。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 如何正確的領解大乘法義? 】

正信佛弟子當從實際的大乘經典之研修、誦持中,直接領解其真實不虛的佛法甚深一實相印之義理,及體驗其不思議的加持與感應,以建立信心。

平時即當多澄靜心靈,反覆聽聞大乘佛法,多誦持大乘經典,而非純以「人」的經驗思考大乘,才能去除對大乘法義的疑心。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 修心養性的下手處 】

學吃虧!多隨喜!
常念死!勤念佛!

然而,又該如何提斯「念死」的道念?

應常憶念反思,當死亡來臨時:

我有何修行善業、功德可靠?

我將隨業流轉生死? 或隨願往生極樂?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 不染著一切,能做一切善事 】

佛門雖然叫空門,但不是空空如也、無有東西、消極悲觀的空;佛門的空是指:不染著一切謂之為空,這個空門不代表消極因為不染著一切,所以他能做一切善事。

你執著一個善事,那你就永遠做那件事,就不會做另外那件事;
你執著要利益人,就不懂得利益狗、豬、貓、羊;
你執著今世的人間佛教,那你就忘了還有過去的眾生、未來的眾生,以及此地他方以外的眾生,這個世界以外的眾生你應該度。

空門不染著,正是可以做一切世間的大布施、大利益、大功德。


文 / 法藏
圖 / 楠西萬佛寺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 生起自利利他的修行目標 】

本來古德修學佛法的本意
就是「自解脫」、
他解脫
或著叫做自成佛 他成佛
或者叫做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更究竟的是
因為我們自知有煩惱
觀察到有輪迴
更觀察到輪迴的可怖、可痛、逼迫
並且無有出期
當發現了這個生命事實的時候
不再講大話,也不再任意地浪費這人身
努力的尋找並超越生命現實的方法

在這個努力的過程當中
漸漸地發現 原來本身自己的超越
是就一個自己受苦,有苦可受、有輪迴可入的一個現實

但是慢慢的
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提升的時候
我們將不再只看到自己的苦
於是生起自利利他的修行目標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 佛教的「咒語」是什麼意思?為何不翻譯咒語的文意? 】

佛法中的所謂「咒語」,意即「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的意思,與中文中的「咒詛」之「咒」,是完全無關的。咒語乃佛、菩薩於自性智慧光明之中,運等流無緣之大悲心,以妙觀察智觀察眾生之世俗諦與聖義諦之所需,所生起的利生不思議妙行。
  
原則上,這可表現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中的任意境界,之所以特別以「音聲」的形式出現,乃是因為此方眾生耳根聰利,《楞嚴經》文殊菩薩白佛言:「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因此,咒音本身,即包含/總持了佛、菩薩諸種利生的功德、願力與對眾生的加持等。在梵文中,於聲音之外,雖也有它自身的意思,但意思並不是單純的一個意義而已,通常涵蓋多重的意喻與密意。如果狹隘地以「有意義的文句」直譯咒文,反而嚴重地限縮了咒語的完整性與加持性!        

尤有進者,在實修上,更特別強調應當保留梵文的原音,依梵音而專心誦持的修持方法。除了經典上佛、菩薩所說的咒語之名稱、功德與目的之外,不應對咒語之梵文本身再加以翻譯/解釋。

其原因有二:咒語的功德加持,乃是基於一念三千、心境不二的實相真理,純粹透過聲塵的以心感心之感應道交而成就其加持的,並非透過凡夫經驗的思維分別而得。

其次,當捨棄了對咒語「狹隘意義的思維分別」之後,行者才能因此而特別專注於「純粹咒音之持誦」,從而在專注之中也特別容易得到「咒音的感應加持」。這也正是   玄奘大師所謂「五不翻」當中「秘密不翻」的主要原因。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 結善緣 】

人與人之間要結善緣!

要做善緣事,就要有相互增上、善護、肯定同行善友的胸懷 ,廣修隨喜功德,做愈多愈謙卑,不必邀功,因為賺到的是別人搶也搶不走的功德,培植的是別人一點都無法覬覦的福德智慧資糧田。


因此,當感恩有這樣的行善因緣,感恩有機會學習到在面對苦難時的慈悲、不忍,因為不忍,進而放下分別及瞋惱之心,學會包容,學會吃虧,找回初衷,將佛法中的修行落實到生活當中。



文 / 法藏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 無緣慈、同體悲 】

我們往往會以固有的佛法標準,來界定世間的一切善與惡。對於善人,極力讚揚、學習;對於所謂的惡人、惡事,則毫不留情地揭露、排拒與呵責。於善、惡對立是極為分明、熾然的。

殊不知,善惡是依緣而有。雖要有好壞、善惡之分,然而讚揚善,並不意味著要去鄙視惡。
因為惡的產生,也是因某些眾生,在因緣下不得不然的結果。

甚至,有極大部份的眾生,如果願意細心體會,其實根本就是依於「惡」而存活,只是那些已經被人們「合理化」了!

菩薩的無緣慈、同體悲,應該就是在這樣的觀境中,漸漸地地體會出來的。



文 / 法藏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 報答世間 】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 觀察緣起 】

受苦一定有讓你受苦的對象,大部分是人或者事,事也是人造的。所以大部分讓我們苦的都是那個人,所以你得先承認那個人。

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請你相信:
人有我執,這是擺明的,是吧!古有明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叫做我執。
人有情緒的表現,因此控制情緒的每一個人的力道與能力不一樣。
表現自己欲望,滿足自己我執的手段與作法,會跟那個人的經驗、教育、家庭背景、還有過去世有關。這就是佛教多一點、更深的地方,現在的一切與過去世、過去的生命也有關。如果真要說,有哪一個元素是佛教的元素,那就是「業」。佛教看到了過去世,所以他會把你今生所受,不會以你今生的偶然作為條件,他會把過去世也算進來。


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緣起』。


文 / 法藏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 時間無自性 】

時間是無真實自性的,過去、現在、未來,這都是自己的「思想流轉」當中的主觀「感覺」而已。

你有第一個念頭,然後接著第二個念頭,那你就會編排這是第一念,這是第二念。你會執取那是前一個,這是後一個,然後就會有後一個的後一個,再有後一個的後一個……。因為念頭有前跟後,就有「時間的差距感」。這種差距感讓你如幻的以為有個所謂的「真實的時間流」在那裡。

宇宙之間只有因果的前後,宇宙與生命的存在,一直都是一種因果流轉的「瀑流」現象而已,而因果流轉的瀑流現象正是「思想流轉」的具體化,換言之,宇宙與生命雖然不壞因果律的前面跟後面的差異,但並不意味著宇宙與生命的存在,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老與少之分別。要真正瞭解這個深奧的道理,就需要對唯一佛乘的實相道理,有所解悟乃至證悟。

悟了之後,三世於一心中證,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之間頓覺。那個時候,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現在,也沒有所謂的未來。

《金剛經》所謂的「三際不可得」正是指此。而《法華經》中,釋迦佛見過去久遠無量劫以前之事,如觀掌中之果。也正是因此。



文 / 法藏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