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的忍耐,是要學「垃圾焚化爐」,以客觀無我的緣起智慧火,照見、燒毀所忍耐之對象(人、事、物、境)的緣起性,體認出自己之所以「難忍」的我執相與過去因緣相,從而放下了怨、憤、惱、怒等心。
此時,這垃圾的「灰燼」反而成了我們人生之樹的「有機肥料」了,佛法所說的「煩惱即菩提」正是指此!
所以,如果人生終究免不了有垃圾,那我們就要做焚化爐,不要做垃圾桶!
文 / 法藏
圖 / 網路
圖 / 網路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