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 人性有「純善」,但是也有「修惡」】

孟子與旬子曾經辯論過:「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佛法認同「人性本善」而無「性惡」,本性的善,也就是「佛性」。但雖無「性惡」,卻有「修惡」。

因此佛陀不會說眾生「本來」是佛,如果本來是佛,那為何我們現在卻是眾生?
佛法會說:「人性本質純善,但缺乏修善來加以顯現。
反之,卻也有被修造出來的修惡,被國家、社會等組織共業所影響、創造出來的惡來遮障佛性」因為:宿緣、教育、環境、願心…等等不好,所以造出「惡法」,這就是「修惡」。


比如:一個人沒有受好的教育,就會造惡;沒有受到適當的教導,再加上遇見過去的惡緣,不明原因的就想去傷害與欺騙對方。應緣對機之後,而產生惡,這叫「修惡」。

斷除修惡,增加修善,以顯現本具的「性善」,這就是大乘的修行。


文 / 法藏




【 既是過客,不妨學著放下 】

我們都是娑婆過客。既是過客,則敦倫盡份之餘,不妨學著放下;
「有工作就做,做完了就放下,也不必去分別它們是多是少、是壞是好」,總是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不管外境如何變,心中那一念念佛、求生之心總是不變。


大家在工作、家庭煩忙之中,最好還是將定課保持。但是,定課不在〝多〞,而在〝恆〞。


文 / 法藏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