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 正念往生 】

往生至何處,主要是以臨終前的念力、業力、願力等作為決定的,一般人大都依「業力」(以今生造業故,因此墮落者眾),發菩提心的修行人則依「願力」(如祖師之再來、西藏之轉世等)。

念佛求生西方,則是以行者的念佛憶佛之念力,與彌陀之本願相感而得往生。此因有佛願力加持故,所以容易使凡夫克服臨終前的妄想與恐懼,從而使念(願)力超越了業力,達到「正念往生」的利益,這正是祖師們普勸大眾念佛的原因


文 / 法藏



【 生命真正的目的與價值 】

依佛教來看,生命是由過去世的「業力」(身、口、意造作所留下來的,對自己的影響力)所召感推動,而生息不已地輪迴於宇宙之中的。

而生命的苦與逼迫,則是由於缺乏智慧的指引,從而造下錯誤的業才產生的。

因此生命的真正目的與價值,正是要追求智慧的開顯,及慈悲的提昇,藉此方能幫助自己也指引他人,都解脫業力輪迴的束縛,從而使自他皆得生命的大自在!



文 / 法藏


【 原諒別人 】

多了解自己〝也是會犯錯的〞、
〝仍然是懦弱的〞、
〝也可能是極自私、虛偽、可惡的〞,
如此你就容易以「原諒自己」的〝同體心〞去原諒別人了。



文 / 法藏

【 如何面對惡緣 】

面對惡緣內心生起慚愧,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如此放下自己,才有機會認清自己,
使自己有智慧去面對逆境與惡緣。



文 / 法藏



【 如何分辨真假佛教? 】

所謂附佛外道,大體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宗教狂熱,自命聖人,個人崇拜。
二、師承不明,假附他宗。
三、自揚己德,謗毀他師,裝點禪相。
四、雜以神、鬼通,迷惑大眾。
五、無有戒律,貪圖利養、女色,三毒熾盛。
六、強調世俗利益,缺乏出離心。
七、邪解經論,教理錯亂,自創教典,雜以外道(氣功之類屬之)。
八、修無次第,大違傳統。

當然,光憑以上幾點原則,有時仍不一定能"完全"判別附佛外道,尤其有一些道場或組織,他們也資源、事業龐大,信眾、徒弟眾多,政經、媒體關係很好,甚至很有"名氣"等等。就思想上看,他們或許還稱得上「佛教的」,但在行事作風上,似乎加了很多「方便」法門,總給人感到與傳統"不太一樣"(「傳統」對佛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怪怪的"。

對於這類的情形,我們或許還不能稱之為"外道",但他們將俗化佛教,混淆世人對純正(依於戒律及三法印為標準)佛法的認知則是肯定的。就長遠的立場上看,這樣的做法終究有損佛法的長久住世(這正是所謂的"末法"),一個正信而不貪圖近利(不究竟,增長貪心及投機心理)的佛弟子,最好亦選擇遠離。



文 / 法藏


【 如何以佛法來治療或協助憂鬱症患者? 】


  • 憂鬱症所產生的大概流程


首先是情緒的「錯誤解讀」,譬如覺得自己受害等。本來只要轉個念就沒事的,但未去覺察或者是認為它很合理,然後一直隨著這個想法,縱然沒有環境的刺激時,也一直醞釀著這樣的心情。等到自己也感受到問題嚴重時,就想「逃避」面對、「壓抑」不讓人知道(會去自殺的人都從這裡開始),但一味地壓抑,還得活啊,那怎麼辦?就會去「扭曲人生價值」(例如:認為死才有解脫等),但回過頭來又將這個價值,當作一個錯誤的情緒來源。這個循環就這麼一路地滾成了憂鬱症,整個思想完全為負面情緒所籠罩!


  • 而如何避免患上憂鬱症?則應看清「情緒」的本質有四

【 如何判定佛法真偽 】

判定佛法真偽,
當依理智及戒律、私心之有無而論,
勿迷信外表,否則易為幻術所蔽。


文 / 法藏

【 佛法藝術 】

「佛法藝術」是以顯揚佛法悲、智的精神為目的,以虔誠的宗教情操為所依(非關名、利與個人理想等),透過儉約、質樸的美學內涵與表現,而透露出來的一種,足以深刻感動人心、淨化人性、提升覺悟的「無聲說法」之境界!


文 / 法藏




【 至親人病苦的示現 】

至親人病苦的示現,正是佛陀對我們最親切的說法!所謂「有生必有死、會合必有離」,「因果各自受、至親不相代」,在一開始學佛時,必已聽聞過此般道理。只是我們很少、也沒有什麼機會去切身地體會,下意識裏我們總是不把生老病死當一回事。

如今正可以在這活生生的人生苦逼中,捫心自問一下:我真正信仰佛陀所說的「無常之教」嗎?佛陀教我要如何突破呢?我能在這些方法中真正得到信心、安住與利益嗎?還是我平常太不用功、太戲論、太注重那些世俗不急之事了(包括與論說「佛法」)?


不必擔心你的父母信不信佛,或曾經造過什麼業,只要把上面的問題自己反省清楚,你將油然地有所醒悟。對於你的父母將因而生出一種血肉相連的貼近感,你將因此而真誠地匍伏在三寶的座下,或懺悔、或祈求、或誦經、或拜佛、或修諸功德,從而自然地安頓了你的恐懼,增上了你的智慧與勇氣,並以此而自然地迴向給你的父母。


最後無論結果怎樣,你都將無恐無畏、無怨無悔而能隨順一切因緣。


文 / 法藏


【 念佛轉心念 】

念佛是要轉心念,唯有心念轉了,
境界(或災難)才會跟著轉,
同時也才能與諸佛的清淨度生大願力相感,
從而消災免難或臨終受接引而往生西方。




文 / 法藏


【 以佛法利益他人 】

佛教徒應凡事學著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不應該硬將自己的意見或價值加諸他人。若實在無法苟同,則保持距離即可,亦勿對立。

此外,平時待人應和藹親切、不自私、不貪求、不逢迎,亦不孤芳自賞。多欣賞讚美他人、有自信而不好爭、成人之美、善與人同,如此即是以佛法利益他人了。



文 / 法藏


【 如何面對逆境 】

面對逆境時,在心態上先須學著接受它、承擔它,明白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使令堅住正念,任心自在,才能超然於境界之外。

此外,常體會此五蘊身心及此器世間的苦、空、無常之理。自己現在為何執著?還再煩惱什麼?發現那不過是心念執著所生。能如此靜心觀照,釐清事物的本質,漸漸地不再疑惑、不再抱怨,雖受苦而甘之如飴。

平時亦應多加懺悔,鞭策自己精進,安排定課誦經、念佛、拜佛、拜懺、靜坐思維佛法乃至學持戒律等等,如此才能時時增上自身的戒定慧,從而擁有突破現前困境的力量。



文 / 法藏


【 老來寶 】


【 遺 忘 】

“遺忘”並非都是不好的,

有一種遺忘是至為高貴的,

它叫『寬恕』!




用行動去改變你自己 ;

用感動去改變周遭人 。 



文 / 法藏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