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覺悟的人幫助你覺悟,有覺悟的事誘發你覺悟。但,覺悟不在外,不是神所賜予,是本身就具足。
當我們在追尋心靈轉角處的依靠時,首先要有足夠的柔軟。而熱情是溫柔的前題,沒有熱情,就碰觸不到內在最深刻的自我呼喚。我們要用真誠而柔軟的心,呼喚著外在的覺悟者(佛陀)。我們本身內在所具足的佛性,就會回應、有所感應。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沒有懷疑,要把真實的心門打開。佛法不是神秘主義,它是心的方法。幸福就在內心、覺悟就在內心。
《僧伽》雜誌 創辦、發行人;
僧伽林教育院 院長;
悟光尼眾佛學院 院長;
僧伽林文教基金會 負責人;
僧伽林文化出版社 負責人;
楠西 萬佛寺 方丈;
滿州 千華寺、永淨精舍 住持;
南化 聖天宮寺 住持;
台中 觀善寺 董事長;
高雄 悟光精舍 導師;
佛教衛星慈悲電視台 台長;
台灣宗教聯合會(發起人) 執行長;
護生善緣(慈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萬佛寺善緣慈善會 創辦人;
(台灣)中國佛教會 顧問;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
1 則留言:
頂禮和尚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