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 菩薩道的布施修行義 】

不要以為今天捐了錢、做了布施、供養的功德,以為這就是行菩薩道,而自個兒在那裡自滿、自高了。
做「菩薩」可沒那麼簡單,不是拿錢出來投進功德箱,就是行菩薩道了。要真是那這樣的話,天下「樂善好施」的人,個個不就都成佛足足有餘了?或者越有錢的人豈不都越快成佛?因為「修菩薩行」只是「投錢」而已嘛,投愈多就越早成佛?這豈不成了買賣?並不是這樣的啊!


布施、供養,只能說是行菩薩道的「開始」而已,它當然很重要,是菩薩行的「六度」之首,目的在讓我們學習捨慳貪、助他人,從而漸漸讓我們捨我執。但仍要配合「智慧的思維」與「個人行為思想的改進」。

因此,這是一種柔軟、謙下而無所得、無所求的謙敬供養。越布施越謙卑、越無我,越無著於自己的「付出」!唯有這樣的布施,才真是有福報的布施。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讓布施行成為菩薩道的資糧,這才符合佛法所說的修行之義。

文 / 法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