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 時時具足慚愧心 】

若要在法上得到利益,慚愧、調柔、恭敬、吃苦、老實與正直等六種性格是不可少的,而其中,正以具足慚愧心居其首要。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沒有慚愧心的人,過失只徒然成為惡業增長廣大的資糧;而具足慚愧心的人,則使過失轉化成增上智慧、解脫的力量。具足慚愧心的人,雖然尚是凡夫,可是卻具有聖賢的特質,能任運地涵養種種善法而漸趨圓滿。


就像小草一般,雖然於強風中低身,卻不為強風所毀;具足慚愧心的人,雖受到種種無明習氣與業報的折難,可是卻能在這些考驗當中,下意自省而不為所折。

他時時自我反省,而又不記說他人之過;他謹慎做事,又謙卑自牧、功成不居。



文、圖 / 法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