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 精 進 】

  常常我們會勸別人或者要求自己──要精進用功。問題是,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精進用功呢?

  每天念佛多少萬聲是不是精進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多少枝香是不是呢?每天修多少座法、念多少遍咒子、誦多少卷經算不算呢?還是每天研究了多少佛法、聽了多少經、寫了多少文章或者為大眾服務了多少事,才算是精進呢?以上這些可能都是精進,也可能只算是與三寶結結法緣,種種未來得度的善根罷了,根本稱不上是精進!


  本來佛法三學的修持,是要趣向「無我」的,可是如果一切的用功事行,不能朝此目標而會,那麼「我」能持戒,「我」修禪定、「我」有智慧的結果,只不過修出一個更大的「我」。

  修行,當然不能沒有事相,因此念佛多少、誦經多少、持戒、修定、觀慧等等,當然是用功與否的指標。然而經上的所謂「精進」的標準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的四正勤。

  這四正勤所透露的訊息是:必須隨時以正念攝持身心,不放逸地觀察無常、中道等義,使自己的三業運為,時時處處趣向無我與實相,若能如此方名精進。

  因此所謂的精進,對於一個初修行者來說,既不能離開事相上的多寡,卻又不只是事相上的多寡而已。所以每天拜多少佛、坐多久禪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卻是,必須透過這些事修,讓自己的心智、性格與行為模式等,漸次地往道上會──隨時斷惡、修善、自淨其意。



文 / 法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