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 菩薩性格的生命厚度與寬度 】

在大乘佛法的觀念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一切凡夫眾生都有貪生怕死的天性。將心比心對待,是佛性中天生不必強迫的自然用心。

我希望我家人難過、受苦嗎?我會在家人苦難時,袖手旁觀、抽掉一切協助,讓他無助地自生自滅嗎?正常的人一定不願意這樣的。大乘佛教慈悲普渡的精神根源也正是在此!


當大乘佛法慈悲普渡的觀念,慢慢的從我們的心生根,並延伸到我們的家人,再擴展到周圍環境的時候。我們就能漸漸用一種比較寬容、溫厚的態度,來看待周邊存在的其他人與事,乃至其他眾生,而不再眼中只有自己了。甚至,對於他人的過失,或社會上的一些不合理,也都能以一種較為包容與體諒的態度對之。

換句話說,我們不在只看到自己,而是看到一切有情生命的內心需要,能體念到一切有情生命的內心感情反應;能與一切有情的內在生命,有著深刻的相互感應與感動。這是一種具有菩薩性格的人,所會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生命厚度與寬度。



文 / 法藏
圖 / 屏東千華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佛法中的「感動」】

佛法中的「感動」, 並不同於一般世俗的激動、激情, 乃至濫情 或做作。 它是一種銘心的體­會,一種設身處地的諒解。 是一股對佛法、對修道,義無反顧的決絕。 它可能只是一剎那, 表面上看來若無其事的「印心」, 而無關乎眼淚! 它也可能是一場面對­眾生苦難, 而情...